(李向东)*居住民俗什么是居住空间?

* 居住民俗 什么是居住民俗居住民俗指老百姓的居住方式及在建筑房屋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风俗习惯。 总体上说,包括居室类型、建房仪式和居住信仰等。 居住方式的演变 获取居住空间,是人类解决生存条件和安全条件的必然结果。 当前的居住方式主要是从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发展而来。 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利用天然空间。 巢居、 穴居 《庄子·盗趾篇》“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 《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 《太平寰宇记》记载唐宋岭南地区“朱吾以南有狼野人居,无屋舍,依树上宿,食生肉居住民俗,采香为业。” 清代夏瑚在《怒俅边隘详情》中描写独龙族的居住方式“多结房于树以住,如有巢氏之民者”。 巢居,即树房,多利用树桠为房柱居住民俗,构房树上,树房有顶盖避雨,四周有壁挡风,人们常援绳梯或长木梯上下。 《易·系辞传》“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博物志》“南越巢居,北朔穴居(李向东)*居住民俗什么是居住空间?,避寒暑也。” 北京周口店山洞遗址 原始巢居穴居最基本的特点是利用天然的空间,经过适当的加工,作为避风雨、避群害的栖息之所。

第二阶段:人造居住空间 以中国为例,古代居民的住房,主要有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半穴居、井干式、石居、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 以上五种类型的居室,均是在原始穴居和巢居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发展而成。 居住空间大致经历了洞穴居、巢居——穴居、半穴居——地面居。 居住空间的变化,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定居化,居住地域不断扩大,居室建筑的材料、形式、实用功能和审美要求都不断丰富居住民俗,形成各式各样的建房和安排居住空间的习俗。 居室类型的选择及原因 1、穹庐式 圆顶帐式屋舍 建筑素材比较轻便简单,易于搬迁,适于游牧民族的居住,根据气候和牧场的变换而随时搬迁。 2、干栏式 由巢居演变而来 高栏、葛栏、阁栏、栅居、吊脚楼 椭圆形 三角形 特点 “浮式建筑”,上面住人,下层圈畜,通风散热。 是南方亚热带雨水多、湿气重的气候条件的产物。 平房 普遍流行,多为木石结构,以土墙、砖墙、泥墙为多。 藏族碉房 怒族木板房 竹篾房 普米族木屋 居住房屋的样式、取材因地制宜。 居住民俗最鲜明的表现就是它的空间性(李向东)*居住民俗什么是居住空间?,体现了居住空间和文化空间的聚合,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建筑是“客体化的人生”、“空间化的社会生活”或者说“建筑就是凝固为物体的人生。人生在客观事物中体现得最全面、最完整、最生动具体的,莫过于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