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口文化摆渡人杨春风职业作家2019年被评选为“辽宁省最佳写书人”

//

辽河口文化摆渡人

杨春风 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进修于鲁迅文学院第24届高研班。2018年被盘锦市委、市政府评选为“传播盘锦故事好市民”,2020年被辽宁省委宣传部评选为“辽宁省最佳写书人”“辽宁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9 年被盘锦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特聘为研究员,被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特聘为生态专家。现为盘锦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辽河口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盘锦市新联会常务理事。

已创作出版《辽宁地域文化通览·盘锦卷》(合著)、《盘锦市文物志》(合著)、《情系大地肖作福》(合著)、《辽宁地理文化》《盘锦事情——辽 河口湿地的城市镜像》等17部著作。其中《闯关东纪事》《田庄台事情—— 辽河水道文明纪实》连续获评第七届、第八届辽宁文学奖;《春归库布其》(合著)获评“2019年度中国好书”、辽宁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新中国70年百种译介图书推荐目录”“丝路书香工程”; 《辽河渡1931—1945》获评“2020 年度影响力图书”;《大漠流金——中国库布其精准扶贫纪实》(合著)被确定为“纪录小康工程”国家出版基金专项资助项目。

福德汇·当当书店为杨春风特设了“盘锦地域作家专柜”,这也成了她最爱的读书地

核心提示

辽河口文化摆渡人杨春风职业作家2019年被评选为“辽宁省最佳写书人”

她,热爱这块土地,留恋这片海滩, 钟情这条河流,滩事、苇事、稻事、蟹事、 鸟事、渔事,事事在她心里。

她,走遍每处角落,抚摸每段历史, 倾听每个声音,史事、民事、城事、船事、 油事、食事,事事在她脑中。

她靠写作为生,以键盘作画笔, 以文字作水彩,在悦耳的敲击声中, 一幅幅民生百态上河图、地域文化全景画相继跃然纸上。

这座城,是盘锦;这条河,是辽河; 这片海,是渤海。辽河穿城而过,从盘锦市西郊注入渤海。河海相交相融, 孕育了这片土地,养育了这方儿女, 也形成了独特的辽河口文化。

而她,则像辛勤的蜜蜂,在这片“退海之地”不知疲倦地奔走着、挖掘着、追溯着,把散落在历史与现实、河流与海洋、工厂与田间、街角与村头的民风民事民俗捡拾打磨,以文字穿连起一串熠熠生辉的辽河口文化珍珠链, 镶嵌于盘锦这座湿地之城的文化之冠, 闪耀于辽河口,辉映于关内外。

从《田庄台事情——辽河水道文明纪实》到《盘锦事情——辽河口湿地的城市镜像》,从《辽宁地域文化通览·盘锦卷》到《盘锦市文物志》,从《辽宁地理文化》到《辽河渡 1931—1945》,专注于地域文化的 她笔耕不辍,著述颇丰。近年又走出辽河口,挺进内蒙古,相继与人合作推出了《春归库布其》《大漠流金—— 中国库布其精准扶贫纪实》两部力作。

她,就是辽宁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辽宁省“最佳写书人”“传播盘锦故事好市民”,以及“2019年度中国好书”获得者、两届辽宁文学奖获得者、辽宁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辽河口文化的研究者与传播者——杨春风。

01

一铺暖炕,一盏油灯

以及为她“说书”的父亲

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作家?这是一个多么熬人的职业啊。

对此,杨春风也找不到确切根由, 只知自己早在13岁时就立志要当一个作家了,而这个理想在接下来的岁月中从未改弦更张。熟悉杨春风的人都说她是“一根筋”的人,症状是偏爱“在一棵树上吊死”。杨春风笑了,说这种性格其实也有一个好听的说法叫“执着”。

不过说到文学的启蒙,杨春风的头脑中还是会浮现出一个画面:一铺暖炕,一盏油灯,父亲居中盘腿而坐, 她和弟妹围坐周边。父亲手里总有一部书,竖版,繁体字,发黄的纸张,厚厚的,一本连一本地读给她们听,《杨家将》《说岳全传》《隋唐演义》等很多传统章回小说,她都是这么听来的。窗外黑洞洞的,杨六郎、岳飞、程咬金等则在屋里叱咤得热火朝天。

杨春风平生第一次去新华书店是父亲领着去的,满目的书籍带给她的强烈震撼至今令她记忆犹新。那座新华书店坐落在黑龙江省依安县十字街西北角。依安县是杨春风的老家,也是父亲的出生地和成长地,不过她却出生在“国营第一良种场”,距县城还有五六十华里之遥。

杨春风平生第一次采访也是父亲带她去的,去一个生产队,采访了一件什么事情,成稿后投给了依安县广播站辽河口文化摆渡人杨春风职业作家2019年被评选为“辽宁省最佳写书人”,令人惊喜地播出了,邮递员还给她带来了 2 元稿费。那也是她此生以文字换得的第一笔报酬。

也是从13 岁起,杨春风就开始频 频向外投稿了,当时邮票 8 分钱,挂号信 2 角钱,杨春风常寄挂号,而父亲也总会默默地给她钱,常常是打开抽屉,几角甚至几分地凑给她。当年家里只父亲一个人上班,每月工资30 多元,以此养活 7 口人,包括 4 个学生。

辽河口文化摆渡人杨春风职业作家2019年被评选为“辽宁省最佳写书人”

投出去的信件总是石沉大海,直到16 岁那年,北京的《学作文报》才刊发了杨春风的一篇应用文《入团申请书》,样报和稿费直接寄到了农场初中,顿时轰动了全校。当时杨春风已到县里读高中了,样报和稿费(6元) 是父亲帮她从校长手里取回的,她想那应该也会成为对父亲默默支持她的一个小小却温馨的回报吧。

多年之后,当杨春风的书一本接一本地出版,父亲也是每每都读的, 却也始终不曾说过什么。杨春风也就始终没法确定,父亲对她是否当真怀有一种文学方面的期待,尽管那持久的夜读,那浅黄色的木质抽屉,都已越来越深地拓印在了她的脑海里。

辽河口文化摆渡人杨春风职业作家2019年被评选为“辽宁省最佳写书人”

02

像一只孤傲的天鹅

坚守心中那份理想

杨春风喜欢水,对河流有着源自骨子里的热爱,似乎也与河流颇为有缘。老家依安县属于乌裕尔河流域。杨春风于 1991 年迁来盘锦,在这儿又遇到了中国的七大河流之一辽河。

尽管杨春风喜欢水,也确实具有水的灵性,比如她总能把别人眼里平平淡淡的事情叙述得婉转动人、格外传神。不过在更多人那里,还是觉得她更具山的性情,因为山的沉寂、厚重、质朴、执着等文化品性,在杨春风身上有着更为明显的显现。

事实似乎也不好反驳。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在当今略显浮躁的社会里, 杨春风可谓是另类了。她不事张扬, 不喜热闹,俨然一个离群者,与文字相伴总会令她更感安适自在;她不擅 “经营”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作文,颇具“个性”,近乎一只单飞的“孤雁”,智识的累积与内心的成长始终是她更为在意的东西;她不施粉黛,不介意皱纹,蕾丝花边从来不会出现在她的身上,她被好朋友们当成“哥们儿”,她也安然于这样 的角色......

尤其是,她也确实堪称“执着”了。

在截至目前的职业生涯中,杨春风作过三次重大决定:第一次是从盘锦日报社辞去记者之职,第二次是从盘锦红海滩风景区辞去副总经理之职,第三次是出兑自己的公司和设备而结束经商。这三次变动在外人看来都是“任性”的行为,杨春风却没有这样的自觉,她说每一次决定其实都是经历了连续多日的坐卧不宁、整宿整宿地不能睡去、日以继夜地苦思冥想的结果,她强调自己只是不想偏离实现理想的轨道:从报社辞职,在于她发现了“记者”与“作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离开红海滩风景区辽河口文化摆渡人杨春风职业作家2019年被评选为“辽宁省最佳写书人”,在于那份工作使她完全丧失了个人时间,尤其是个人心境;结束经商,在于她发现这样的谋生途径与作家的实现相距遥遥。

辽河口文化摆渡人杨春风职业作家2019年被评选为“辽宁省最佳写书人”

杨春风对选择自己的活法非常在意,而没法在生活的选择中随遇而安。这使她只要发现了当下的不对头,就会终止当下的状态,哪怕当时她的心里还是没底的,前路也还是模糊的。

这样的性格底色,使杨春风一直执着于自己13岁就树立的那个理想,那三个决定也确实助力她向这个理想更迈进了一步。在杨春风看来,当一个人明确了自己想活成什么样的人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作文,就再也不会左顾右盼或犹疑不决了。

从2006 年起,杨春风成了“职业作家”,写作成了她的立足之本,也成了她唯一的谋生手段。

爬格子无疑是件极辛苦的事,在于这条路上持续跋涉的过程中,杨春风也并非没有疲惫、自疑的经历,毕竟她身处体制之外,多年来几乎没有外界对她的硬性要求,她的进步需要更多地依赖自我要求、自我督励。她的幸运在于,在业已过去的这些年里, 她遇到了多位对她抱持期待的良师益友,他们总能使她在疲惫中焕发精神, 在自疑中重新振作。她说这个世间就是有那么一些人,会期待你发展得更好,会为你每一次小小的突破而深感 欣慰,尤其愿意成就你的成就;这个世间就是有那么一些人,能让你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以使自己更优秀。杨春风深深地感恩于他们的存在。

03

做一只翱翔的雄鹰

放飞盘锦文化符号

生活中的杨春风,犹如一只孤傲的天鹅,宁静优雅,随性自然。

工作中的杨春风,则像一只翱翔的雄鹰,志向高远,展翅腾飞。

虽然盘锦并非杨春风的故乡,辽河也不是家乡的乌裕尔河,杨春风却对盘锦和辽河口地域文化充满了热爱, 在她目前创作出版的 17 部著作中,有半数之多是以盘锦和辽河口文化为主题的,就连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辽河渡 1931—1945》也是以这片土地为叙述背景,由此可见她对研究和传播辽河口文化有多么痴迷。

这样的创作倾向并非有意为之。

杨春风说,最初对地域文化的涉猎是基于创作《田庄台事情——辽河水道文明纪实》的需要,那是在2009年, 为了本书的创作她自然而然地启动了对辽河古埠田庄台的历史底蕴的挖掘。到2011 年创作《辽宁地域文化通览·盘锦卷》的时候,则又有了对盘锦全域来一次大梳理的必要与机缘。两次创作前后历时五六年之久,这样的挖掘与梳理也贯穿了始终,盘锦地区的整个历史积淀也由此让她了然于心了。

辽河口文化摆渡人杨春风职业作家2019年被评选为“辽宁省最佳写书人”

辽河口文化摆渡人杨春风职业作家2019年被评选为“辽宁省最佳写书人”

杨春风获评“辽宁最佳写书人”后接受辽宁电视台采访

在此期间,她也日益发现了地域文化的魅力,并对地域文化的写作愈加重视。现在她觉得每个城市都应有至少一位专注于地域文化的书写者, 专心把自己家乡的历史挖透、史脉捋清,将民众的精神轨迹写透,形成一部书。这部书要达到这样一个标准: 哪怕是一个对这所城市一无所知的人,也能通过本书对这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有一个整体又客观的认识,并了解它的文化元素、文化内核、文化特征等。

对于已经问世的著作,杨春风更钟爱《辽河渡 1931—1945》,更器重的则是《辽宁地域文化通览·盘锦卷》。撰写辽宁各市的地域文化通览是辽宁省的一次大型文化行动,当时省编委会考虑到盘锦为“退海之地”成陆较迟, 尤其迟至 1984 年才建市,曾犹豫是否还要盘锦写,写的话是否太过难为人? 然而如果不写,全省14市的文化地图又难以拼全,最终还是决定了要写。作为“盘锦卷”两位主编之一的杨春风,向 省编委会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将本卷 的时间下限由 1911 年破格放宽到 1949 年。接下来她就开始了深入的田野考察,并最终拿出了令人惊喜的成果。

《辽宁地域文化通览·盘锦卷》出版后,成为了盘锦市对外宣传的权威参考资料。尤为令人欣喜的是,盘锦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还在此基础上成功提炼出了盘锦地域文化符号“辽河口文化”,以及盘锦食俗文化符号 “辽河口渔家菜”。人们的共识是,《辽宁地域文化通览·盘锦卷》不仅圆满了辽宁省的文化地图,还让盘锦人获得了空前的文化自信,尤其增强了盘锦人对地域文化的探究热情,为盘锦文化的今日蓬勃与持续发展打下了必要而又坚实的根基。

作为一个书写者,杨春风以文学的笔法,打通了历史文化与广大市民之间的对话通道,也使盘锦地域文化符号更趋鲜明,让更广泛的人群对盘锦地域文化即辽河口文化生出了更深透更丰满的认知。

04

厚积薄发“辽河渡”

“画”出民俗风情图

书写盘锦地域文化,就离不开辽河文化,因为在辽河的漫漫行程中,盘锦是辽河唯一一个穿城而过的城市,且是它的入海口所在地。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缘,是盘锦的一个文化偏得,也是杨春风将盘锦地域文化渐次扩展到辽河文化的一个基础。

厚积薄发是很多人对杨春风的评价。

杨春风这些年作品很多,并且佳作不断,早在十年前就凭借《闯关东纪事》《田庄台事情——辽河水道文明纪实》连续获得第七届、第八届辽宁文学奖。接下来她依然脚踏实地、不知疲倦地在文学这片天地耕耘着,且喜讯不断。2019 年,她与人合著的《春归库布其》获评“2019 年度中国 好书”,杨春风也由此成为继王充闾先生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辽宁作家; 2020年,杨春风独立创作的《辽河渡1931—1945》 荣获“2020年度影响力图书”,并在文坛引发了强烈反响。

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辽河渡1931—1945》问世后,《辽宁日报》 率先做了整版报道,人民日报客户端、《今日辽宁》和“学习强国”等媒体 及平台相继全文转载。随后,《芒种》《鸭绿江》《海燕》《今日辽宁》《新世纪剧坛》《渤海大学学报》《艺术广角》等期刊陆续刊载了书评,并被新华社、中国日报、光明日报、网易、凤凰新闻等各大平台纷纷转载。

辽河口文化摆渡人杨春风职业作家2019年被评选为“辽宁省最佳写书人”

小说《辽河渡》封面

这部小说广受读者欢迎并引发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像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所说的那样: “文化的侵略固然刺刀先行,但同时持有文化的优越感及其文明的傲慢, 而反侵略则表现为,日常生活形态被打破的反感逐渐上升为民族意识的觉醒。本书在普通民众层面描绘并揭示了这个过程,构成了本书最有价值的书写部分。”

作为杨春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辽河渡 1931—1945》也可称之为她将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完美相融的巅峰之作。这部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讲述了在伪满14年跨度内, 辽河古埠田庄台“四大多”家族及各阶层“小人物”在殖民侵略背景下的生活遭际与命运变迁,再现了文化侵略与反侵略的一般形态,为观察伪满 14 年间东北民众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可贵的视角,也重构了一幅鲜活生动的地域文化全景图。

小说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古镇田庄台的风土人情和世俗景观,从衣着用度到家居陈设,从风味饮食到家长里短,辽河口文化的元素与符号无所不涉,涉无不精——油汪汪的水煎包、气势宏大的插船排船、神秘的豆占、凄婉冷寂的割苇刀工,以及对二界沟 地秧歌、上口子高跷的幽默风趣的描写等,无不令人印象深刻。

杨春风对这部作品倾注了大量心血,前后用了七年时间。每个作家都深知其痛苦的“卡壳”现象,在这一创作过程中也屡屡出现。

她的经验是:一切都会过去的。

这也可以说是她的座右铭。实际上这样的“卡壳”几乎在她每部书的创作过程中都会出现。每经历一次, 她就勇敢一分;每突破一次,她就自信一分——无论当时有多痛苦,多苦恼。杨春风还深爱“无中生有”四字, 她的书房里就挂有这样一幅墨宝,她认为那是“创造”的意思。

杨春风强调自己是幸运的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作文,幸运于出生在一个讲理想的年代,成长在一个因改革开放而解除了地域藩篱的年代,尤其幸运于得遇了多位良师益友。她说她会持续致力于辽河口以及辽河文化的探究与传播,为辽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蜕变添砖加瓦,为中国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进军贡献一己之力,无论那是否微不足道。

( 本文图片均由杨春风提供)

记者:景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