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区首届民俗文化博览开幕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基地

南开区首届民俗文化博览节开幕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基地

南开区首届民俗文化博览节开幕

南开区首届民俗文化博览节开幕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基地

南开区首届民俗文化博览节开幕

南开区首届民俗文化博览节开幕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基地

南开区首届民俗文化博览节开幕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记者 王晶 昨天上午,南开区首届民俗文化博览节开幕。天后宫举办秋祭大典,17个非遗项目、民间手工艺技艺、民间传统文玩现场展示,老艺人还手把手地教市民做起了手工艺品。

昨天上午9时许,天后宫秋祭大典开始。主祭人、陪祭人向妈祖行跪拜大礼,并敬献鲜果、时蔬、五谷、山珍、香茶等。人们双手合十,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民俗文化博览节开幕式上天津民俗,天津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授予天津天后宫“天津市海峡两岸交流教育基地”铭牌。金派梅花大鼓、联升斋刺绣技艺、传统衡器制作技艺被确定为“第三批南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风筝魏”制作技艺、“泥人张”彩塑技艺、天津皇会、天津茶楼文化空间——元升茶楼、天津天后文化信仰、“蔡氏贡掸”制作技艺等15个项目被命名为“南开区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基地”。

“风筝魏”传人魏国秋说:“风筝魏有100多年历史了,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传承这个技艺,风筝魏将设立风筝博物馆南开区首届民俗文化博览节开幕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基地,馆内不仅有各式风筝的展示,还可以让大家DIY,亲身感受风筝制作的乐趣。同时,风筝魏也将继续走进校园,从娃娃抓起,让他们了解天津的民俗和历史天津民俗,让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天津民俗文化博览园中天津民俗,象征喜庆的腰鼓表演、百年历史的花会飞镲、北方传统的民间舞蹈地秧歌,吸引了众多市民观看。“联升斋”、“风筝魏”、“泥人张”、“蔡氏贡掸”、“毛猴”、“蛋雕”、“葫芦烫画”等17项非遗项目、民间手工艺技艺、民间传统文玩展示也同样引发了市民围观。在“联升斋”展位,一位来自苏州的绣师正在绣一幅花鸟。只见绣师将丝线一半半地劈开,用十六分之一的线来刺绣。“我用的线是蚕丝线,一根线可以劈成好多根来刺绣,越细的丝线绣出来的东西越是精巧,立体感越强。”绣师说,“最细的就是毛毛丝,一根丝线可以劈成200多根毛毛丝。毛毛丝和蚕宝宝吐出来的丝一样细,不注意的话都很难用眼睛看到,用嘴一吹会飞到空中。毛毛丝主要用来做动物的皮毛、鱼尾巴等。”

制作“毛猴”的手工艺人任金生还现场教起了“徒弟”。毛猴是用辛夷(玉兰花的花蕾)、蝉蜕来制作的一种手工艺品,活灵活现的小毛猴配以不同的道具南开区首届民俗文化博览节开幕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基地,就成为一个个“教书先生”、“大师傅”、“鼓手”……十分可爱。在民俗博览节现场,记者也亲身体验了一把做毛猴的过程,在老师的教导下,将一个辛夷剪掉一端,放在“木桩”上,用胶粘上“头”、“腿”、“胳膊”,一个坐着的毛猴儿就做成了。旁边粘上一个站着祝寿的猴子姑娘,再加上点“小草”做装饰物,不到15分钟,一组“祝寿”场景就完成了。“我做一个毛猴只要3分钟。”任金生说,“今天带了材料,就为了让大家也能亲手摸摸、做做这种手工,让大家感受传统文化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