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俗文化 海南黎族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

DOI:10.19686/ki。.2018.04.023基金项目: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编号:);海口经济学院项目(编号: );海口经济学院学科(No.)。作者简介:刘启芳(1979-),女,海口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E-mail:收稿日期:2018-07-281 海南黎族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与研究现状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度假天堂。2017年接待游客6.745.01万人次海南民俗文化 海南黎族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同比增长12%,实现旅游总收入8.11.99亿元,同比增长20.8%。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着。旅游收入的增长明显高于接待游客人数的增长速度[1]。海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旅游消费市场带来了机遇。旅游纪念品产业是高附加值、高附加值的产业,其发展受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视。民俗文化旅游是以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为背景和资源,通过挖掘、整理、复制或艺术加工等方式,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的旅游模式[2] . 作为海南旅游热点之一,黎族旅游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旅游纪念品的发展,

尽管近年来海南举办了各类旅游创意纪念品大赛,但海南旅游纪念品的种类和工艺不断增加和完善。但总体上对黎族旅游纪念品的创新设计研究还不够,主要体现在:一是旅游纪念品地域文化简化,艺术形式退化,个性化。不明显。二是黎族旅游纪念品种类不多。目前主要以黎锦为源头开发的纪念品,如黎锦服饰、黎锦手提包等,而黎陶、黎族骨雕等黎族优秀民俗文化尚未得到深入开发。 . 第三,黎旅游纪念品的更新周期太长。四是黎族旅游纪念品加工不严,质量低劣。在体验旅游、体验经济的新形势下,打破黎族旅游纪念品轻文化、缺乏创意的尴尬现状,将情感体验设计理念融入黎族民俗旅游开发设计中是一种解决方案。纪念品。2 旅游纪念品与体验设计 旅游纪念品是由材料、结构、色彩、质感等要素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并能承担一定功能的视觉造型。所谓体验式旅游,就是在旅游过程中,以体验和感受为最基本要素,为游客创造最愉悦、最独特的精神体验。购买旅游纪念品是一种典型的情感购买行为。在游客购买旅游纪念品的过程中,人们需要体验视觉、触觉和听觉的各个方面。感官体验是最基本、最直接、最明确的。购买者通过消费获得商品的纪念意义,获得精神愉悦。

海南民俗文化_海南民俗三月三_海南服饰民俗

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在其《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提出“五种感官是设计的方向”,旅游纪念品的创新设计应加强产品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技术的进步和新材料的出现,为旅游纪念品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国内外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创新,提升了部分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内涵和外延。比如大英博物馆神秘的祭祀玻璃,杯子上的图案象征着威严和权力,来源于古埃及大祭司洪杰夫的木乃伊(图片1)。作为“国宝”之一市政厅”

关键词:黎族;民间文化;旅游纪念品;体验设计使旅游纪念品具有优良的表现形式,从而传播地域文化,产生凝聚作用,减少因缺乏体验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对地域旅游文化、经济、社会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3 海南黎族独特的民俗文化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陵水、保亭、乐东、三亚、东方、长江、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县市。海南黎族按方言分为哈、塞、美孚、润、齐等方言。“李”姓最早出现在晚唐文献中。在唐末刘洵的《灵表录义》中,有“ 早在殷商时期,黎族就到海南岛开辟疆土。黎族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黎族织锦、黎族服饰、黎族藤竹编织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船屋、黎族故事、黎族捶米舞等。以及千灵双刀舞等传统舞蹈。“三月三”等季节性文化,以及黎族浓郁的婚俗和民居民俗。早在殷商时期,黎族就到海南岛开辟疆土。黎族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黎族织锦、黎族服饰、黎族藤竹编织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船屋、黎族故事、黎族捶米舞等。以及千灵双刀舞等传统舞蹈。“三月三”等季节性文化,以及黎族浓郁的婚俗和民居民俗。黎捶米舞和千灵双刀舞等传统舞蹈。“三月三”等季节性文化,以及黎族浓郁的婚俗和民居民俗。黎捶米舞和千灵双刀舞等传统舞蹈。“三月三”等季节性文化,以及黎族浓郁的婚俗和民居民俗。

4 黎族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路径 旅游纪念品是集纪念性、艺术性、工艺性、文化性、美学性和功能性于一体。黎民文化旅游纪念品是黎民文化内涵的体现。创新黎族民俗旅游纪念品,必须根据民俗文化进行设计,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载体,将设计理念物化为视觉和触觉的形式,进行“委托”,得到认可和认可。被大众购买。4.1 深入挖掘黎族民俗文化海南民俗文化 海南黎族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应突出其地域性和地方性。海南岛长期与海外隔绝。黎族在相对封闭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而迷人的民俗文化。大部分艺术都保留了原有的状态,表现形式可谓五花八门。例如,黎锦、黎陶都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符号。丰富多彩的乡土艺术是海南人淳朴情怀的浓缩和表达。这些生动活泼、熠熠生辉的艺术为黎族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的研发提供了丰富的设计源泉。我们需要深入调查和搜集资料,在黎族民俗文化的构成和表现的基础上提炼其精髓,将黎族民俗文化的视觉符号作为设计元素融入到设计中,以延伸其“意义”。 “并传达其” 还可以挖掘传说中的各种文字和图像作为纪念品。创新设计源点。如牙签盒的造型,与黎族神话传说中的大力神相结合,“可爱”。还可以挖掘传说中的各种文字和图像作为纪念品。创新设计源点。如牙签盒的造型,与黎族神话传说中的大力神相结合海南民俗文化,“可爱”。

并开发具有时尚感和时尚感的现代创意产品。例如蕴含黎族悠久历史和记忆的黎锦纹样,以及富有寓意和装饰的人形纹、蛙纹、水纹、稻纹、鹿纹、钥匙纹等。 ,可以通过设计实践来实现。将应用扩展到丝巾、茶杯垫、帆布袋、遮阳伞等产品,使其服务于现代生活。旅游纪念品的衍生开发,采用当地特有的材料和传统工艺制作的创意产品,对消费者更具吸引力。特殊设计探索 2018年第4期 181湖南包装图1神秘祭祀玻璃图2罗塞塔石胶带图3北京故宫文创礼品图4黎族风情书签自制90益和景点。在瑞典旅游纪念品商店随处可见达拉木马。它由一块木头制成,全是红色的,带有彩色的马鞍和缰绳。它象征着力量、勇气、忠诚、智慧和尊严。它已成为去瑞典旅行的必备品。礼物。

达拉木马不仅可以传播瑞典旅游文化艺术,还可以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制马工艺。海南陵水、保亭、乐东等地黎族的藤竹编织技艺被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供发掘,发展一系列藤竹工艺品。独具特色的纪念品,推陈出新,继承和传播了黎族的传统技艺。4.3 黎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应更具创新性和实用性,对其市场竞争力提出更高要求。以次充好或随处可见、缺乏创新的纪念品已经无法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发展不能停留在外观造型上,而是根据纪念品的特殊性,深入挖掘消费者功能需求点的过程[5]。有鉴于此,我们在开发黎族民俗纪念品时,积极引入文化创意理念,充分考虑新媒体、新材料的艺术表现,使旅游纪念品兼具文化、审美和功能属性,激发游客的购物欲望。 . 船形房屋是黎族生活的写照。近海黎族以捕鱼为生,倒船给他们造房的灵感,形成了黎族独特的居住形式[6]。制作钥匙链等各种纪念品令人耳目一新,

体验式旅游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新生活方式。在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中,应加入体验设计,让购买者以愉悦的方式感受当地的文化艺术,享受其中[7]。流行的纪念品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购物需求。游客们希望能买到一些有创意、有趣、有个性的纪念品来纪念这一次。厦门鼓浪屿密封纪念册的设计很有创意。邮票册包含主要店铺的详细信息海南民俗文化,如具体地址、分布图、简介等。游客可以根据地图集邮,体验鼓浪屿街头小巷的淳朴,快乐地记录自己的足迹,也带动了店铺消费。在开发黎族纪念品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电子芯片将黎族的常用方言记录保存下来,放入娃娃、明信片等载体中。用户打开后,就能听到原汁原味的黎语,感受黎族语言的魅力。4.4 以差异化的原则,专注于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首先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根据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制定不同的设计定位和策略,推出目标客群。根据潮一代、文艺小清新、精英阶层等不同人群的购买喜好,进行差异化研发,不断推出新产品、新品种。这样设计出来的纪念品,既符合现代人追求个性的特点,又能满足多种消费需求。4.5 实施品牌战略定位,建立品牌化、系列化核心优势。黎族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要加强统一品牌形象塑造,通过统一品牌名称和品牌广告宣传,以形象扩大影响力。以影响力推动销售,以销售推动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播。黎族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要加强统一品牌形象塑造,通过统一品牌名称和品牌广告宣传,以形象扩大影响力。以影响力推动销售,以销售推动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播。黎族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要加强统一品牌形象塑造,通过统一品牌名称和品牌广告宣传,以形象扩大影响力。以影响力推动销售,以销售推动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播。

在海南主要景区、机场、口岸设立专卖店、专柜,结合网络平台统一销售黎族民俗旅游纪念品,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记忆,形成市场趋势。5 结论 基于人与外界的交流原理和体验经济背景,海南黎文化提升旅游纪念品的附加值,旅游纪念品的热销可以扭转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黎族文化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要积极探索黎族文化内涵,将黎锦、黎陶、骨雕、染织技艺、民俗、节日习俗等传统文化融入创意设计,并注意设计带给人的五官。感受和心理反应,通过旅游纪念品向消费者传递信息,营造愉悦的感官体验,满足消费者购买纪念品和礼品的需求海南民俗文化,让更多人通过旅游纪念品体验海南旅游文化。参考文献[1] 海南阳光海南2017年接待游客6745.0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11亿元[DB/OL]。, 2018-01-22.[2] 幸玲,刘武安。基于民俗文化功能分化模式的民俗旅游发展[J]. 经济问题探索,2010(11):170—172.[3]李子铭.浅谈旅游语境下旅游纪念品的体验特征[J]. 湘西非遗旅游纪念品现状及创新设计[J]. 湖南包装, 2017, 32(04): 30-31+42. [6] 邢志超, 詹宪武. 中国民俗学: 海南民俗[M].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4.[7] 王琴. 设计与情感[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湖南包装卷33期181期2018年8月设计探索91 湘西非遗旅游纪念品现状及创新设计[J]. 湖南包装, 2017, 32(04): 30-31+42. [6] 邢志超, 詹宪武. 中国民俗学: 海南民俗[M].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4.[7] 王琴. 设计与情感[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湖南包装卷33期181期2018年8月设计探索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