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山庙会“开山门”——史学家严昌洪先生

导读

千百年来,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是木兰山庙会(又名“亮子会”)开幕(俗称“开山门”)的日子。这一颇具地域特色的民俗盛会,受到了海内外香客、民俗专家与知名学者的关注。著名史学家严昌洪先生,不仅以普通观光客身份亲自前往体验,而且特地将木兰山金顶照片作为自己新著的封面。

木兰山庙会“开山门”——史学家严昌洪先生

严昌洪著《武汉历史文化风貌概览》书影

所谓“亮子会”,即指朝山赶庙会的队伍以“闪亮、响亮、漂亮”著称,而约定俗成的庙会名称。“响亮”是指各地亮子会在结队朝山途中的锣鼓声、鞭炮声、唢呐声、土铳声以及一唱众和的诵佛声,声声响亮;“漂亮”是指庙会队伍中高举黄绫大盖伞,整个木兰山上下,人海茫茫,飘着彩色旌带和五颜六色旗幡,相映如画,壮观漂亮;“闪亮”则是指黄绫大盖伞上镶嵌的各色珠粒和祖师爷及五百罗汉金身,在日光下熠熠闪亮。同时,五彩缤纷的民间艺术和当地土特产也在庙会期间“闪亮”登场。

木兰山庙会“开山门”——史学家严昌洪先生

左起裴高才、严昌洪、张继才与陈健相聚辛亥革命民俗村蔡官田

同时武汉民风民俗图片,严老师还以自己的感同身受与长期研究,认为包括木兰山庙会、黄孝花鼓戏等在内的黄陂民间文化,丰富、繁荣与促进了武汉地域文化的交融发展;而黄陂人开发大汉口的作用,犹如苏北人开发大上海一样,厥功甚伟。同时呼吁:武汉地区高校应该设立“黄陂研究院”或“黄陂研究所”。今天特分享严先生的近作,以飨诸君(下图左起裴高才与辛亥革命史学家严昌洪、张继才在黎黄陂铜像前)。

木兰山庙会“开山门”——史学家严昌洪先生

一部城乡文化交融发展的乐章

严 昌 洪

“无陂不成镇”,哪里有城镇哪里就有黄陂人,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黄陂人。而且,国有大事,与其役者亦莫不有黄陂人木兰山庙会“开山门”——史学家严昌洪先生,黄陂人与黄陂文化的影响早已超出武汉、湖北的范围。这部《无陂不成镇》中收入的黄陂籍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化人以及企业家,对辛亥武昌首义的成功和民国的建立,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等,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木兰山庙会“开山门”——史学家严昌洪先生

木兰山庙会“开山门”——史学家严昌洪先生

严昌洪评裴高才著《无陂不成镇》

作为武汉人,我们会广泛地接触到黄陂人和黄陂文化。拿我来说,同学、朋友、同事、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中就不乏黄陂人,像美国波音公司的“设计巨匠”田长焯先生、武汉图书馆的徐明庭老先生、我的同事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彭南生教授……他们都有着黄陂人的精明干练,成就了一番事业,为武汉、湖北及海外的经济文化与科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无陂不成镇》中叙介的“黄孝花鼓与黄陂泥塑”,即是我最早接触到的黄陂文化。在少儿时期,我经常瞻仰附近的归元寺五百罗汉塑像。这五百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罗汉,据传是黄陂工匠王煜父子二人花了12年时间塑成的。由于使用了脱塑工艺,质地坚而重量轻,虽经百年的烟熏火燎而不坏,甚至经1954年特大洪水浸泡月余而未损,这一黄陂泥塑的代表作才得以传世,至今仍为香客朝拜、游人鉴赏。

木兰山庙会“开山门”——史学家严昌洪先生

著名黄陂籍楚剧表演艺术家彭青莲在楚剧《站花墙》中饰小姐

稍长,我对楚剧产生了浓厚兴趣,想看戏而没有钱,则帮人捶瓜仁赚钱去买戏票,迷恋之深,连《葛麻》的台词都能够背下来。楚剧源于黄陂花鼓戏(又称“黄孝花鼓”)武汉民风民俗图片,不仅唱腔承袭了“哦呵腔”,而且唱、白均用黄陂方言,风趣、幽默,为广大市民所喜闻乐见。楚剧也是黄陂文化对武汉城市文化、乃至荆楚文化的一大贡献。

后来学习、研究地方史,神交了一批黄陂名人,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到中国女神童、少年书法家冯铸,从著名教育家陈时、余家菊到老字号企业曹正兴(菜刀)、高洪泰(铜锣)的创始人曹月海、高青庵等,并逐步认识到黄陂人和黄陂文化对武汉(尤其是汉口)城市文化的巨大影响,黄陂人之对于武汉,就像苏北人之对于上海一样。

于是,为了引“玉”而抛出了一块“砖”,在手头资料并不多的情况下,写作了一篇小文章《汉口的黄陂人与黄陂文化》,在收入我主编的《武汉掌故》和刊于《武汉春秋》后,皮明庥先生又将其收入他所主编的《汉口五百年》一书中。《无陂不成镇》则在“民风食宿与民俗文化”中,进行了系统介绍。

木兰山庙会“开山门”——史学家严昌洪先生

《无陂不成镇》全二册(裴高才、王凤霞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书影

我这块“砖头”之所以引起了一些注意,是因为我提出了一个课题,就是武汉的黄陂人与黄陂文化研究,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由于自己精力有限,难以深入,就寄希望于学生。曾在寒假里带着研究生去黄陂,在当地干部的陪同下,到文史办、党史办、方志办和图书馆搜集资料。当时一来因为已近年关,人们忙于年终事务,无暇与我们详细交谈;二来各单位确实缺乏有关黄陂与武汉关系的史料,因此,我们除了得到一部新修的《黄陂县志》外,所获不多。该生在其学位论文中未能以汉口的黄陂人与黄陂文化作为主线,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仍不死心,又让一位博士生来考虑这个问题,也是由于有关资料的缺乏,她将学位论文的主题扩大为汉口的客商,黄陂商人仅仅作为“客商”的一小部分出现在她的论述中……

木兰山庙会“开山门”——史学家严昌洪先生

我之所以希望有人能够深入研究武汉的黄陂人与黄陂文化,乃是因为我认为黄陂是武汉(尤其是汉口)城市文化的根脉之一,而武汉历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黄陂元素。这倒不仅是因为3600年前的盘龙商城是武汉城市之根,主要是因为汉口近五百年来在荒洲上崛起,并逐步发展,直至今天成为华中地区大都会,黄陂人功不可没,黄陂文化贡献良多。

我就想,海外有人研究上海的苏北人,上海交大设立了苏北研究院武汉民风民俗图片,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研究武汉的黄陂人?武汉高校为什么就不能设立“黄陂研究院”?于是,为了引“玉”而抛出了一块“砖”,在手头资料并不多的情况下,写作了一篇小文章《汉口的黄陂人与黄陂文化》,在收入我主编的《武汉掌故》和刊于《武汉春秋》后,皮明庥先生又将其收入他所主编的《汉口五百年》一书中。《无陂不成镇》则在“民风食宿与民俗文化”中,进行了系统介绍。

木兰山庙会“开山门”——史学家严昌洪先生

著名国学大师、书法家启功题木兰山门楼-裴震烁摄

《无陂不成镇》缘何将“木兰山与木兰文化”列为“无陂不成镇”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这是因为木兰山与双龙镇是木兰文化的文化场,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兰传说》的天然故事场,更是“忠、孝、勇、烈”的木兰精神的载体。而到木兰山去朝山进香,是往日武汉人的一项重大活动,也是今天武汉人春游、秋游的首选地之一。所以,我在刚刚付梓的《武汉历史文化风貌概览》一书中,不仅对木兰山有所着墨,还将木兰山金顶图片作为该书封面。

我在那块“砖头”中曾写道:“总之,黄陂人在汉口的开发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木兰山庙会“开山门”——史学家严昌洪先生,黄陂文化丰富了武汉人的生活,影响着武汉的风俗习惯与民众心理,黄陂文化与汉口文化的融合,是城乡文化互相影响的典型一例。”可以说,不了解黄陂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就不能深刻理解武汉(尤其是汉口)的历史文化。读了裴高才、王凤霞合著的这部专著后,我更坚信这一点。

作为首部解读“无陂不成镇”现象的专著,作者写文化,从各种典籍中爬梳勾稽,搜集大量素材,在古邑探幽的基础上,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黄陂的各种特色文化现象:从盘龙城文化、木兰文化、二程理学、辛亥首义文化,到校园文化、民俗文化与文学教化,简直是异彩纷呈,琳琅满目。

木兰山庙会“开山门”——史学家严昌洪先生

严昌洪(左)在辛亥志士胡康民创立的黄陂前川中学前向裴高才赠书

作者写名人,广泛搜罗,精心挑选,做到入选人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书中所涉及的人物,从名卿巨公、杏坛宗师、文人雅士、资政经纶,到辛亥功臣、民国闻人、华人翘楚、匠心筑梦,简直是群星灿烂,光彩照人。作者笔下这些人物都各具特色,从而避免过去一般人物小传那种履历表式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弊病,使历史人物变得鲜活起来,充分地发挥传记的教育功能。

此书不仅使读者加深了黄陂“地灵人杰”的印象,从而更加喜爱这一方热土;也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黄陂人与黄陂文化对武汉乃至荆楚历史文化的影响和贡献,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武汉城市文化的底蕴。这就为解决我所提出的深入研究武汉的黄陂人与黄陂文化,探讨黄陂农村文化与武汉城市文化互动关系的课题奠定了一定基础。我要感谢本书的作者,也期盼着有人利用这本书中的素材以及其他资料,对我所抛出的“砖”作出回应,对上述课题进行研究,拿出一块“玉”来,贡献于大家。

以上是我读了裴高才主创的新版《无陂不成镇》后所想到的,不知读者朋友读后,是否另有一番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