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起来——汉中羌英罐茶

羌族是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很多民族都流淌着羌族的血液。”在位于陕西汉中市宁强县的羌族文化博物馆内,著名历史学家费孝通的这句话被突出标注,引得参观者驻足品味。自2008年10月汉中宁强、略阳两县被纳入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费孝通的这句话有了新的注解,那就是活化羌族文化,让羌族文化赋能当代生活、带动产业发展。

位于汉江源头、嘉陵河谷的宁强、略阳两县,自夏、商以来就是羌人生息地和多次迁徙的主要通道,历经千年时光,楚、蜀、陇、秦文化在这里交融互渗,留下了羌族刺绣等丰富的羌文化印记,成为体现民族文化融合演变的重要样本。

近年来,汉中坚持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羌文化系统性保护,着重打好“融”字牌,让羌族文化“活”起来,在推进非遗和羌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让文化“活”起来——汉中羌英罐茶

融入生活日常

“普通罐罐茶每碗4元,核桃罐罐茶每碗5元……”略阳县象山湾社区的“羌英罐罐茶”店里,在每天中午12点半歇业前汉中民俗让文化“活”起来——汉中羌英罐茶,传统早餐罐罐茶能售出500碗至800碗。此店在这里开业15年来,新老食客不断。2020年10月,它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评定为“陕西省省级非遗就业工坊”。

“从清代以来,我们家世代做罐罐茶,我的手艺就是从我奶奶手里学来的。”羌英罐罐茶店的老板娘、略阳罐罐茶市级传承人张慧芳介绍,略阳罐罐茶制作技艺于2013年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是羌民族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饮食制作技艺。在略阳,喝罐罐茶的习俗浓郁,是体现民族融合的一种饮食文化现象。

让文化“活”起来——汉中羌英罐茶

“今天早上我喝了我老娘做的罐罐茶。她几乎每天都要做,罐罐茶依据个人口味可以放入不同的佐料。”略阳县文化馆馆长徐宁中说,他们家并非羌族,但也养成了每天早上起来喝罐罐茶的习惯。近年来,略阳县不但持续推进建设“略阳罐罐茶传统手工技艺传习所”,而且连续举办全县罐罐茶制作技能大赛,以打动味蕾的方式传承文化。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可溯源到3000多年前的古羌族群。2008年汶川地震后,为了抢救、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和存续生态,原文化部设立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汉中,主体保护面积约6113平方公里,涉及39个镇407个村。”汉中市文化馆研究馆员师国华介绍,汉中依托罐罐茶、菜豆腐节节等非遗资源以及乌鸡、天麻等地理标志产品,大力推广羌族特色饮食,并借助“非遗购物节”“春节年货汇”等,让羌文化产品走出秦岭、翻越巴山、走向全国,使羌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生产力”。

融入潮流时尚

近日,在由宁强县文化和旅游局授牌的“羌族婚嫁习俗传习所”内,“支客”婚礼司仪林海华向参观者展示羌族婚礼中用的八抬大轿、羌绣等,如今越来越多的宁强人选择以羌族传统婚礼形式喜结良缘。宁强原名宁羌,取“羌地永宁”之意。在这里,羌地风土人情得到最大保留,并且不断融入潮流时尚,让羌文化得到更好发展。

羌族文化产业博览园坐落在宁强县城东山观,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规划建设,集羌族文化展示、民俗体验、文化研学、休闲度假养生于一体。园内项目由羌族文化、休闲养生、博物科普、民俗展览、宿营娱乐五大板块构成,总投资12亿元,自2022年3月开园以来,深受好评。此外,宁强青木川古镇、汉水源和略阳五龙洞等旅游景区通过羌文化丰富景区内涵、提升游客体验,逐步走出了有一定影响力的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

宁强羌族刺绣是陕西省级非遗项目,近年来,全县以羌绣为头雁,积极探索“非遗+”,为农村留守妇女创造就业机会。“我们先后对全县10多个羌绣传习所、生产基地、合作社的绣娘开展技术培训60余期,带动妇女灵活就业1700余人次,解决了2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问题,让她们人均年增收从3000元到2万元左右。”宁强县文旅局干部李三煜说。

让文化“活”起来——汉中羌英罐茶

此外,略阳县建成羌族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展示中心、八渡河氐羌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举办“品羌俗吃庖汤”文化旅游节,组织羊皮鼓舞、萨朗舞等在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展演。宁强青木川、汉水源景区推出羌文化旅游演艺《梦回青木川》等实景演出,引入羌歌羌舞表演团队驻场演出;策划举办羌族文化旅游节、原生态山歌会等,丰富了景区文化内涵,提升了游客体验,得到了广泛好评。

融入城乡发展

“上刀山是陕南羌族端公戏表演中的一项绝技,分为‘踩天刀’和‘踩地刀’……”在汉中市文化馆内,工作人员向参观者娓娓讲述,引导人们了解汉中羌文化风韵。在汉中市中心城区和宁强县、略阳县城,均建有羌文化展厅或展馆,以羌文化为主题的宣传栏、LED屏多处可见。羌族元素还被嵌入飞机场、高铁站、公园、社区的建筑中,汉中羌族民俗风情的多姿多彩得到多方面呈现。

让文化“活”起来——汉中羌英罐茶

“汉中以嘉陵江河谷、汉江源头为主的区域,曾是羌人的繁衍生息之地和南迁的必经之地。”汉中市文化馆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张汉红说,由于多种原因,陕南羌族文化曾遭受重创汉中民俗,存续一度堪忧。通过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羌族文化生态得到了有效修复,并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2021年以来,宁强县持续推进《羌文化特色县城建设专项规划》汉中民俗,从景观小品、绿化节点、装饰雕饰、公共设施入手,将羌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让文化“活”起来——汉中羌英罐茶,对主要街区、广场、公园进行了羌文化点缀,还发展夜间经济,打造羌文化九景,推出羌文化旅游线路,积极构筑羌文化产业生态圈,羌文化氛围日渐浓厚。

今年3月上旬,汉中市政府再一次召开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会议,明确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机构、经费支持力度,以推进羌文化系统性保护为抓手,深入推进羌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商圈。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高质量发展、赋能群众幸福生活上一定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古羌新韵’将绽放出更加迷人的时代光彩。”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徐红菊说。(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