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一般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

第一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一般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

编者按

NO.03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第一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一般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本课程着重从民俗学视角出发,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理论体系和保护实践,使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特征和价值,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方法和保护原则。

课程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宝库中的重要珍宝,是人类文化多样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的生动体现。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对于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着重从民俗学视角出发,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理论体系和保护实践,使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特征和价值,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方法和保护原则。

教师团队

课程负责人

蔡磊

第一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一般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

undefined

蔡磊,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民俗文化的研究报告,民俗学博士。199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获民俗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获民俗学博士学位。2014年完成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担任美国 State 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乡村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团队成员

杨敏

杨敏,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199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武汉大学法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2005年在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任教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民俗文化的研究报告,社区研究。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

团队成员

李翠玲

undefined

第一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一般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

李翠玲,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讲师第一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一般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博士。200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人类学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应用人类学,族群与区域文化等。

课程大纲

第一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一般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

第一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内涵与特征

第一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一般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

第二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第一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一般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

第三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

第一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一般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

第四讲 传统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一般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

第五讲 民间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一般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

第六讲 民间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一般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

第七讲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一般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

第八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方法

第一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一般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

第九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原则

第一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一般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

第十讲 实践教学(民间手工艺遗产展示和体验)

第一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一般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

第十一讲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

授课方式及创新

在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体系外,采用课堂报告、讨论、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种手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互动,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图片、音频、视频和实物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展示非遗的多样化表现形式和活态特质。

引导学生以省或文化区为单位,组建家乡非遗调研小组,搜集家乡非遗资料并在课堂上给予展示。家乡非遗报告是本课程最具特色的版块,从已有教学效果看,学生们以极大的热情纷纷呈现家乡文化的魅力和特色,同时深思如何在现代化变迁中珍视和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学生表示,通过查找家乡非遗资料,他们才真正了解家乡文化第一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一般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增进了对家乡文化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

本课程还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民间艺术家亲临课堂,为学生展示民间手工艺制作过程,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亲身体验。同时鼓励学生参观汉绣工作坊、体验汉绣,与汉绣大师黄春萍、民间艺术家朱友善对话,使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丰富学生对非遗的实践体验和非遗传承人的认识。

成绩评定

平时作业成绩(10%)+家乡非遗课堂报告成绩(20%)+考勤成绩(10%)+期末课程论文(60%)=总成绩100%

书目(部分)

教 材: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陈淑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参考书目:

[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牟延林、谭宏、刘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苑利、顾军民俗文化的研究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