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阵头》看当代台湾民俗体育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星头在台湾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俗体育作为一项传统体育运动,受到现代西方体育运动的影响;发展台湾民间体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挖掘民间体育文化内涵,有效利用现代媒体,注重自身改革创新。提示台湾民间体育成功转型:创新是传统民间体育发展进步的动力;发展传统民俗体育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民间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传统民俗体育应更加注重自身理论体系的建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民间体育; “战斗头”;台湾

CLC 编号:G85 文档代码:A 货号:1006-7116 (2013)05-0127-04

镇头是闽南和台湾庆祝民间庙会不可缺少的民间工艺品之一,而《镇头》是2012年台湾热门电影台湾民俗,取材台中“九天民间艺术团”(以下简称“九天”)转型发展的真实故事。影片讲述了一个出身名门世家的青年(阿泰斯特饰),一不小心成为了民间大军的首领。不懂锋线的他,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团员特点,创新锋线表现,让《九霄》成为“不一样的锋线”。影片积极向上,不仅生动再现了“九天”自1995年创办以来转型发展的艰难历程,也为传统体育和民间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镇头作为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台湾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传统社会中,无论离家多远,每一个台湾青年在家乡的宗教庙会需要表演时,都会赶回家乡参加弟子的训练和表演。 2011年4月,笔者受邀对台湾民间体育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实地考察,真切感受到了台湾人民的厚爱。台湾的金头是指“一群人因为热爱共同的民间才艺而团结起来的一群人”[1]。编队头一般分为军事编队和文字编队[2]。武阵是指在祭祀活动建立过程中守护神轿、为神仙跑腿的阵头,如松江阵、松江狮子阵、狮子阵、旗阵等;而那些带有锣鼓或带有浓重宗教色彩的阵法就是“文字阵”,如十二姐妹阵、舞鼓阵、世家武将组(八将、官将等)、蜈蚣阵等。 .当然也有小娱乐剧,比如斗牛;为适应时代发展,台湾最近出现了现代体育表演团体(如街舞、独轮车等),电影《斗头》开篇就有家将、鼓舞队、旗队、斗牛队。

1 台湾民俗体育在社会转型中的困境

从1960年代到1980年代,台湾工业的崛起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业的比重逐渐超过工业,走在前列。 1990年代以后,服务业发展迅速,而农业和工业(制造业)的比重继续下降:如1994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3.2%,而2005年减少到1.8%,而服务业的比重从59.8%上升到70.6%[3]。这推动了台湾文化的变迁,表现在从过去的农业文明向工业和后工业文明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于农业文明的民俗表演必然会受到冲击。

1.1 组队难

在追求绩效、效率和进步的信息社会中,传统农业社会逐渐衰落,这也造成了现代城乡结构的失衡[4]。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青年在推拉的影响下涌入城市学习或工作,给农村一线人员的选拔带来了困难;一线高手逐渐老去,而年轻人对一线比赛缺乏热情,导致导师缺乏。 同时,团长的表现往往需要团员的协调配合,而且必须经过长期的培训。即便是像“七师八师”(范将军和谢将军)这样比较简单的阵型,如果没有默契配合,很容易在表演中出现意外导致表演失败;而背神等艰苦的工作,也需要经常进行体能训练。前场表演不仅枯燥而艰苦的训练从电影《阵头》看当代台湾民俗体育的创新与发展,而且大多是自愿的,这对年轻人来说更没有吸引力。继任者的缺失不仅存在于“十二丈母娘阵”范畴[5]。它也存在于金狮阵等军事编队中[6]。过去,每个村社都有自己的阵线,甚至有几个阵线,但现在由于人员减少,有时甚至几个村都可以组成一个阵线。在某些地方,有妇女阵线。对于留守人员的缺乏来说,这是一个无奈之举。

1.2 资金不足

因为领衔演出需要多人合作和长期培训,所以成本高昂。比如从进馆到展出宋江的阵型,前后一两个月,只需要一个36人的阵型(实际需要60人),平均需要花费100万到150万(台币,下同)。婶婶宫《宋江阵》入馆出馆前后两个月共花费新台币918,577元[7]。

过去台湾的“童军”多为领袖制,即有钱有地位、有号召力,愿意花金钱和时间为民服务的人,主动担当作为形成的组织者和赞助商。但现在这种形式已经很少见了;由于人员流动的加剧,以前的氏族组织形式(以氏族公务的资金或氏族内部每个家庭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演变成临时组织,雇佣角色。这些都让前线团队的资金捉襟见肘[8]。虽然村社的庙宇对“童子军”提供资金支持,但如嘉定的祈福宫和金銮宫,大头最高补贴40万元,小头最高补贴20万元。台湾民俗,取决于头数。 ,如外部教练,将额外增加最高20万元的补贴。然而,这些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集团资金不足的问题。电影《格斗》中的“老婆”甚至需要卖掉自己的金银首饰,帮助社会渡过经济困难。

1.颠覆了三个传统

由于受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组织、内容、规则等前线表演的传统逐渐丧失[2]。在组织形式上,由于人员短缺,儿童战线被“杂战线”取代,团队构成发生重大变化;表现内容受到现代西方体育的强烈冲击,现代体育内容的表现有所增加;年轻成员们对规则的遵守没有以前那么严格,甚至出现了违反禁忌和戒律的情况。例如,传统的阵容要求化妆的表演者不能吸烟或吃饭。但是,由于失去了宗教信仰,这些禁忌并没有被现在的年轻人所遵守。偶尔会发生打架、酗酒和咒骂。

2 台湾民间体育的创新

“斗头”的原型是九天民间艺术团,其团长徐振荣被称为“最不专业的法师”。 1995年,他接管了宫殿和寺庙,成立了“九天”。通过他和成员的不断努力和创新,将这种民间技艺的表演提升到艺术表演的水平。这为民间体育的发展和转型提供了成功的先例。 “九天”的蜕变只是台湾民间体育发展探索的一个缩影。从我接触的资料和对闽台民俗体育的长期考察来看,台湾民俗体育的创新体现在:1)指导思想的转变:从神到人。

作为农业社会的产物,民间体育是人们为了全国风调雨顺、安宁而试图取悦神灵的一种独特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众神自然就披上了耀眼的光彩,成为民间体育的主角和中心。 《斗头》中,天宫炉不能越过,否则会烂掉;太子雕像不能说“动”,只能说“请”;饭前,感恩“九天神”赐食、饮、物;下跪受罚的原因是“大圣也应受罚”;阿泰斯特小时候经常被打的原因是他经常在王子脸上乱涂乱画。在传统的台湾表演中,表演者要么需要张开脸(化妆)装扮成神,要么干脆与神(大仙,神)共舞,希望以此方式保住一方平安,驱邪。每个团队成员的个性和特点不是团队要考虑的重点。

不可否认,宗教信仰的虔诚是老一辈民间体育表演者成功的重要基础。但在现代社会,这种以神为中心的民间体育指导思想已不再适合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需要。阿泰斯特从台北回到台中后,梦想着挣钱去美国。这是因为美国社会文化崇尚个人主义,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和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受到外力的干涉和控制[9]。现代社会,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年轻人强调个性和自我。在《斗头》中,阿信和鬼狗之所以不喜欢背神,是因为“别人看不到他们的脸”,“很不好看”,喜欢“被别人注意到”,而阿泰的鼓励会员的口号是“记住,我们不像别人”,“我会让很多人关注你,让你感觉很强大。”正是对个性的尊重和尊重,促成了《九重天》的成功。

2)内容和形式的更新:添加流行元素。

节奏缓慢、动作复杂、模式重复的传统战斗。这符合农业社会缓慢的生活节奏,也有利于营造神秘而庄重的演出氛围。这种表演形成了固定的仪式模式,每一个肢体动作,甚至服装和表情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这种表演套路虽然规范、地道,但难免越来越死板。尤其是对传统宗教的热情逐渐下降的年轻人,复杂的仪式动作、莫名其妙的服饰和表情让他们感到乏味和沉闷。

在电影《斗头》中,阿泰斯特虽然没有领衔主演,但拒绝平庸和模仿。他坚信“加入一个群体,永远不会成功”,“我们永远不会和他们一样”。他敢于突破传统(“为什么一定要传统为首?为什么只有你的领导者呢?”),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特长,创造了新的快节奏的前鼓。(“黑人跳舞”,“台湾没有人像这样打鼓”);他不断寻求创新前台的表演,积极与鬼狗、阿仙等人合作,将嘻哈、流行音乐等融入前台表演,这种新型的表演内容终于得到了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认可。现实中,《九天》将舞台定位为“艺术”和“文化”,不仅聘请台中体育学院芭蕾舞专业毕业生担任舞台教练,还请教了宜兰大学文化学教授林茂贤. 委员会主席陈启南求助。

《九重天》正是从揭示前线文化特色的角度出发,将舞蹈、音乐、武术等多种文化形式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表演形式。台湾多位学者(如吴腾达、黄文博等)主动投身民间艺阵文化研究工作,出版大量专着介绍和普及艺阵文化知识笔者在台北考察“大龙洞宝胜帝王文化节”的“宋江阵”表演时,听到了吴腾达教授热情洋溢的现场点评和介绍。而这样的介绍和普及活动,在每一次大型演出中都会出现。如此一来,台湾前线的文化属性逐渐被人们认可和尊重,也为其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

3)宣传方式的创新:以“走过”的形式自我宣传。

传统观念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看不起“王婆卖瓜自吹自擂”,不理会自己的宣传,极大地影响了酒香的传播和发展。民间运动。由于民间体育的传播方式主要依靠老师的口述和亲身教学,这种传播方式虽然具有照顾到个体差异的优势,但辐射范围小,影响程度低。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大师可能出于各种考虑“留一只手”,导致传承过程中技能的衰减。西方现代体育文化凭借其强大的媒体优势和市场发展战略,承载着经济全球化的力量,对传统体育产生了冲击。

在电影《斗头》中,阿泰面对团体发展的困难,提出“该出去走走”了。这个“绕台”、“闯关”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宣传和展示的过程。 《梨花闯阵》让充满激情和力量的鼓声得到认可;他们背着鼓,让沿途的人不仅能看到身后的鼓,还能看到胸前的“九日”; 《王子殿下》引起了关注,引起了电视报道。他们成功运用台湾人民所爱的神明象征“太子”从电影《阵头》看当代台湾民俗体育的创新与发展,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走遍台湾,激励无数追梦的年轻人,以及面临经济危机的台湾社会。他们最终成为“台湾最不一样的战线”,受邀参加台中市政府举办的文化节演出。不仅如此,他们还攀登了台湾最高峰玉山,穿越了撒哈拉沙漠,不仅鼓舞了成员们,也提升了战线。

3 台湾民间体育发展的启示

3.1 民间体育的创新需要体现时代特征

今天的传统是昨天的创新台湾民俗,今天的创新可能成为未来的经典。 《九天》不仅成功地将流行元素融入到传统的宗教表演中,而且现代柔术等其他项目也重新获得了社会认可,最终进入了奥运会[10]; “三皇子”登台央视春晚;广泛采用青年大学生创意的“宋江阵”在台湾大受欢迎。在传统的基础上,体现时代特征的结果。

体现时代特色的民间体育运动应具有以下特点:目的应为娱乐人而非娱乐神灵;动作要有美感和力量;节奏要明快简洁;情节或原型应来源于生活;组织形式要突破血缘和地域限制。江西永新盾舞的转型更能体现这一时代潮流。例如,请神仪式被忽略,“无间水大师”的菩萨和抬着大师的轿子不再被随身携带。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改造后的音乐更加浑厚气势,去掉了原有的女子歌唱部分,盾舞表演更加紧凑。以往的参与仅限于南塘村的吴姓男子,现在已扩大到永新县的所有阶层[11]。

3.2 打造体现民间体育文化内涵的动作仪式

很多民间体育文化都笼罩在惯常的动作行为体系中,缺乏梳理和提炼。再加上长期以来依附于教育需要的各种传说、符号和符号,将民间体育和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台湾的头阵原本是庙会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种宗教信仰。每年三月,台中大甲镇大批妈祖信徒会组成“大甲妈祖回娘家”活动,步行到云林县北港朝天寺上香。数不胜数,而伴随的战线,起到了精神鼓励的作用。 《九重天》在战斗中准确把握了信仰之力的文化内涵,并通过现代行动仪式展现出来。不仅感动了有宗教信仰的中老年人,也感动了为生活和理想奋斗奋斗的年轻人。

西汉时期,有一个角戏《东海皇宫》,取材于民间传说,反映巫师与老虎的搏斗。近代,在泉州和台湾出现了“割狮”表演。这表明我们可以将民间体育与舞蹈、戏剧表演相结合(《九天》也是如此),创造出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新型民间体育动作仪式体系。

3.3利用多种传播方式和渠道扩大影响

《边疆》队员环台湾,攀登玉山,穿越撒哈拉沙漠。无论我们称之为体验还是炒作,这种行为确实达到了吸引眼球的效果,对于民俗文化和团队的推广都非常重要。它本身就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为了扩大民间体育的影响力,可以适当采用这种“抢眼”的宣传策略来吸引眼球。只有吸引眼球,我们才有机会展示自己。

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新媒体以简化的艺术形式普及体育,以一种被大众普遍接受和日益认可的形式阐释体育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12]。广泛、可重复、信息量大,激发人的全方位感官:可看、可听、可读、可参与(如互联网、互动电视等),大大加深了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深度[13] ] .要想在信息社会中有效地传播包括民间体育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就必须掌握这些现代信息化工具。

特别要重视通过学校传播民间体育,这是其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基础。 1990年代以来,台湾地方政府和教育当局开始在学校推广民俗体育活动。到20世纪末,台湾已有510多所中小学成立舞狮队,舞狮活动中心从农村转移到中小学[17]。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然也应该包括民族传统体育的重新崛起。这种“重新出现”不是对传统旧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重新诠释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的新形式、新方法甚至新内容。在此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创新发展,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通过多种方式扩大影响,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资料:

[1] 吴腾达。台湾民间艺术[M].台北:东华书店,1996:8-17.

[2] 徐永正,石一正。茄子与藏红花艺术形成的考察[J].身体文化杂志,2005 (1): 127-154.

[3] 黄英.台湾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41-43.

[4]郑旭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10-223.

[5]黄丽华,徐广陵.台南县十二姊妹民间艺术阵营发展的困境与展望[J].体育学报, 2010 (10): 3-10.

[6] 严大钊,徐远明。台南土城郭岑寮金狮阵初探[J].身体文化杂志(第10卷),2010:1-26.

[7]李昌礼,左玉和。中国现代社会与民俗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15-427.

[8]谢军.台湾民间体育组织的起源与现状[J].体育学报, 2007, 14 (6): 52-55.

[9] 邓宏。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社会文化基本价值观的比较[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2007, 34 (3): 82-84.@ >

[10]郑旭旭,袁振澜。从艺到道:现代日本武术的发展轨迹[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100.

[11] 傅立民,李小兵。论永新盾舞的变迁[J].音乐探索,2011 (3): 67-70.

[12] 杨万佑,陈峰。现代体育传播的“双刃剑”影响[J].体育学报, 2008, 15(12): 33-37.

[13] 郎永春.论电视媒体与武术传播——以“武林大会”为例[J].体育学报, 2009, 16 (2): 101-104.

[14]蔡宗信.台湾舞狮的历史发展分析[J].身体文化杂志,2005 (1):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