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悠久的农耕文化留下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这是《诗经·豳风·七月》中对周代早期农业生产和农民日常生活的记载,也被认为是最早记录庆阳农耕文化的考证。

在2009年金秋,我市举办了首届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此后,每两年一届,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农耕文化节。近日,记者采访了陇东学院文学院院长、农耕文化与陇东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研究中心所长齐社祥,带大家一起了解庆阳从农耕文明走向现代繁荣的历史进程。

悠久的农耕文化 留下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

说起庆阳的农耕文化,齐社祥有着自己的解读。他认为,农耕文化,是指存在于传统社会的一种生产及生活方式,它是一种既有别于现代工业文明,又有别于古代游牧文化和航海文化的以种植作物为轴心的文化总称,包括与种植业相联系的科学技术、社会秩序、法令制度、节日习俗、民间信仰、饮食文化等。农耕文化是人类摆脱纯粹依赖自然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走向自我意识崛起的生活起点,同时也是通向现代文明的桥梁。

庆阳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史庆阳:悠久的农耕文化留下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周先祖不窋就在庆阳一带教民稼穑,开启了农耕文化的先河,使庆阳由以牧业为主的游牧区变为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区,对后来庆阳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周先祖的智慧在庆阳不仅留下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还世代相传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千百年来,我们传承着悠久的农耕文化,也与时俱进地发展了现代农业。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狠抓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富民产业,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农村面貌显著改善,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时至今日,素有“陇东粮仓”之称的庆阳,已经成为全国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和苹果最佳优生区,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和油菜、胡麻等主要油料作物产量稳定、供给安全,黄花菜、白瓜子、中药材和小杂粮品质优良、享誉中外,创造了循环发展的新模式,树立了绿色崛起的新形象。

历史的沧海遗珠 让整个大地充满神奇与活力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庆阳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早已发生了巨变,但农耕文明对现代人来说就像血脉中的基因。

《诗经·豳风·七月》所提的农作物小麦、高粱、玉米、稻子、谷子、糜子、大豆、葫芦、韭菜、苋菜等,庆阳人民至今仍在种植。考古工作者发现,宁县坳刘、新堡两村有窖藏5000年至6000年前已炭化的禾谷,证明这里在新石器时期就有谷子种植。

如今庆阳的农事活动虽然比古代有不可比拟的进步,但在某些方面仍然继承和发展了先周的活动内容,并一直延续至今。周人到北豳后,开始养猪,将野猪逐渐驯化为家畜;公刘提倡家家户户养猪,后来养猪就成了“家”的象征;每年冬初杀羔羊,祭山神、庆丰收的活动自古延续至今。

庆阳经济林种植历史悠久,不但品种繁多,而且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相当多的经济林品种都来自于周先民的栽植和培育,比如桑树可追溯至轩辕黄帝时代,李子、桃、梨、枣的种植都离不开祖先艰辛的劳作。

周先祖时期的农耕文化对庆阳地方民俗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庆阳香包、剪纸、刺绣等传统民俗魅力非凡,使庆阳大地充满了神奇与活力。”齐社祥说庆阳:悠久的农耕文化留下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庆阳人民在过中秋节时蒸月饼、晚上围坐在院中赏月、品尝自家丰收的瓜果,就是逐渐形成的风俗习惯。”

挖掘农耕文化资源 让庆阳文化“软实力”出新出彩

庆阳:悠久的农耕文化留下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

庆阳农耕文化节于2009年设立,每两年举办一届,已成功举办6届,成为传承农耕文化、推介宣传庆阳的一张靓丽名片。

前两届的庆阳农耕文化节以传承农耕文明、弘扬民俗文化、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区域发展为主题。此后,逐渐以农耕文化节为契机,带动商贸往来,2013年,庆阳农耕文化节就同第24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共同举办。

在2015年举办的庆阳农耕文化节上,国家级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刘玉英凭借一把小剪刀获得了许多奖项;宁县的杨小宁带着他精心雕刻的鸡蛋参展,吸引了众多围观者的目光。这是现代人对古代文明的传承与挖掘。

2017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在庆城县开幕,围绕“传承农耕文明、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非遗技艺展演、民俗文化产品展示、农牧业学术报告会、农产品展销等数十项农业主题活动。

庆阳:悠久的农耕文化留下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

2019年,庆阳农耕文化节与第十六届中国羊业发展大会合并举办,开展了庆阳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暨展示展销、庆祝农民丰收节等12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成为推动国内外羊产业产学研交流的综合性平台。

随着节会的连续举办和不断创新,农耕文化节成为文化传播、交流合作、招商引资、壮大产业和繁荣商贸的平台。“实践证明,举办农耕文化节是传承、保护、弘扬农耕文化和促进特色产业开发的有力抓手。”齐社祥表示。

如何深度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诠释其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繁荣发展一直是各界学者讨论的话题。学者们认为,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庆阳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更应该在大力弘扬传统农耕文化的前提下,让其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用古人的智慧促进绿色的、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如今,庆阳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基础上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坚持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建设农业品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坚持种养加结合、牧林农复合、一二三产融合,打造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生态农牧区,发展有庆阳特色的现代化农业。这片古老而神奇的黄土大塬正在加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