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的本源人的价值是一切价值的起点、动力、源泉

上 篇 产权的本源

人的价值是一切价值的起点、动力、源泉。人的价值是产权的本源。产权的本质和哲学含义是主体与外物人与自然价值关系的集中体现。

第一章 人的价值

第一节 人的价值问题提出

时代的前进必然要求理论的推进,文化和教育普及的时代是人的价值时代,人的价值时代本质特征是社会性精神文化关系日益主体化和实体化,精神文化关系主体化和实体化是相对前历史时期的文化的虚化和虚无,表现为对权力和生产关系的依附性,而越来越表现为向权力关系和生产关系的渗透,日益成为政治权力和生产活动的内涵因素,并更加具有某种主导性。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结论。价值理论由以物的价值为中心向以人的价值为中心转变成为必然,这种转变必然是人的主体思想和主体理论统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一切领域。这也必然要求人类思想和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首先和根本的出发点是人而不是物。在国家的两种基本要素人和物中,人是具有主体性和主导性的因素,人是第一要素和第一资源是活要素和活资源。所谓“价值无处不在”在有人的地方,在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都内涵价值关系和价值判断。

人的价值是一切价值的起点、动力、源头。人的价值是价值的源头,人的行为活动是人的价值动态化实现,人创造的价值形态物是产权形成的前提条件。人的价值是产权的本源,产权的本质是主体与外物人与自然价值关系的集中体现。产权哲学是产权的发生发展演变转化的历史趋势和规律,人的价值作为研究起点对于建立产权的哲学体系是必要的。

马克思[1]在《资本资》中把商品价值定义为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主体是人,劳动是人的行为活动,商品是主体所创造价值物。这里有三个不可分割的问题:第一劳动主体人的价值;第二人的行为活动和行为选择;第三人和物的价值关系。对这三个问题的探讨试图从哲学高度建立一个价值分析和价值批判的范畴体系和理论框架,提出并建立新自然主义行为哲学这一学说体系。新自然主义行为哲学与产权哲学是虚实相辅的关系。

第二节 人的价值概念

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人力和人力实现。劳动主体是人,人是价值的源头。人的价值是以生命力为核心和基础综合了人的体力、智力、意志力、情感精神等潜在力的结构、动力、活力和能力。人的潜力向现实力的转变和实现,潜力转变为现实力实现人的价值,现实力又通过人体内在机制转化为潜力。人是小宇宙[2],所谓小宇宙就是既实现两种力量转变转化又实现人的力量外在表现和表达,包括生命力、进取心、各种能力技艺、主体性精神力量等丰富内容。这里把人的价值即人的潜在力抽象为主体性和主体精神。人的主体性和主体精神是人的价值的科学抽象,人的一切能力技艺都可以由人的主体性和主体精神得到说明。

人的劳动表现为体力和精力的耗费。人的体力和精力是以人的生命力为前提。劳动有时也是特殊能力的运用特殊技能的展现。劳动行为总是由人发出由人主导的,人是价值的源头,人是价值的先导。人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总是蕴含在人体中是一种潜在力量,尽管这种潜在的力总是不停地起作用,不停的转化转变为现实力并在劳动中表现出来。而物和物的关系是力和能量的关系,物和物的关系是物理性化学性机械力和能量。人和物关系中人的主体性和主体精神使人区别于物。主体精神也使个体、群体、组织相区别,如中国儒家精神与基督教精神是不同的主体精神。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论述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只是劳动的特定阶段和特定制度形态。18世纪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和体力形态。如果把人类自身的生产也定义为劳动,把人类科技、文化、艺术、教育等精神活动,把一切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活动都定义为劳动,那么人类劳动形态更多样化。事实上,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类生活和生产实践本身决定人类劳动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变更之中。之所以把上述人类活动定义为劳动,因为人的自身生产和精神文化活动也要付出体力和精力,具有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共性。能够把人类自身生产、体力劳动、精神智力活动统一起来的就是人的主体性。各种形态的劳动都可以从人的主体性和主体精神中得到说明。劳动是主体运用各种工具物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过程是人的能力技艺转变转化为价值形态的过程。各种劳动形态都是人的行为活动,行为活动包括劳动,行为活动本质是行为选择,人类进步是人的行为活动中选择权的实现。人的行为活动和行为选择是人的价值动态化过程,是人的价值表现形态。行为选择权及其实现是人的一种价值状态向另一种价值状态的转变和实现。

人的价值不能只由个体人的自身得到说明。比如在《资本论》中羊的价值不能由其自身得到说明一样,羊的价值要通过羊与斧子的交换得到说明。人的价值要由人的行为活动和行为选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主体与外物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得到说明。

人的价值是道,人人都生活在道中,“道不远人”。但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让人们讲讲什么是道,人们又往往很难说明白什么是道。《道德经》[3]的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讲明言明之道是具体的道是抽象道的具体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抽象的道。可以讲明可以定义和命名的人事物都是具体的人事物而不是抽象的人事物。这里的名是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一派名实思想内涵,并非现代意义名子、名称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的名是名实之名,类似于哲学上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人人都有价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领域都包涵价值关系价值判断,要让人们讲一讲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人的价值,人们往往并不能真正讲清楚。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个概念名词能象“价值”一样既抽象又具体,既内在又外在,既理性又感性,既具有超越社会历史条件的稳定性又具有不可捉摸的偶然性个体个性差别。把“价值”讲清楚需要从理论层面做系统规律性总结抽象,又要在实践层面对人的行为活动和行为选择做批判性和建设性描述。人的价值既是具体价值又是抽象价值,既是内在价值又是外在价值。“价值”内涵的抽象性和价值外延的丰富性决定价值既是知识概念体系又是理论规律体系。价值观和价值理论教育是高层次教育,价值判断和价值决策是现代教育重要内容。价值哲学是实践哲学是生活哲学更是政治哲学。新自然主义行为哲学以人的价值为核心概念,主体价值动态具体实现为主要内容,主体与外物人与自然价值关系和价值形态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整体复杂性体现为学术研究的综合性,区别于专业化专门化的学术研究。生活哲学实践哲学政治哲学构成新自然主义行为哲学三个维度。

人的主体性和主体精神是一种哲学抽象。哲学就象断臂的维纳斯,她的美妙是残缺之美,需要人们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去尽情想象。人的主体性和主体精神具体内容随着历史和时代变迁而发展变化。

人的价值是大道,大道无形,但无形又喻于有形。人的价值必然喻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因个体生活经历而对价值有深刻体会体悟,每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念。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价值非常普通而具体,人们的柴米油盐、吃穿用度、生老病死、大到军国大事和政治斗争无不包含着价值观念价值评判和价值考量。人们的一切行动都需要考虑其实际意义,在进行任何一项工作时总是不断权衡某项工作的得失,是否有价值,是否有意义,是否值得,是否合算等。这一切都是人作为主体所蕴含的潜在力量在做出决策决断做出选择并付诸行动。人们所谓有意义有意思往往包含历史价值、思想理论价值、学术价值等科学人文价值。人的价值在具体与抽象、内在与外在、微小与宏大的转变转化中实现并表达出来。

变易之道不变的是人的价值,变的是人的价值形态表现出的物的价值形态及主体与外物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人力存在是永恒不变的,人力发生作用的方式方法、主体与外物人与自然价值关系的形态处于不断变化变革之中。

在这个泛利益化和泛市场化充斥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动的物质金钱主义时代,人们谈话和关注焦点往往是你我他收入多少?拥有什么地位?财富状况?如身价百万、身价千万、身价过亿等。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产实践其实是人的价值庸俗化和世俗化表现,或者说是具体化人的价值,是人的价值的物化和量化形态。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可以自由买卖。这是最原始的人的价值,人直接的物化和量化,即把人直接等同于物。在西方历史上,奴隶贸易和西方的宗教史一样久远漫长。如果说历史有惊人相似之处佛家思想的核心内容,那么绘画和文献记录的奴隶拍卖特别是对女奴隶的拍卖与今天各种类型模特亮象于巴黎时装周、车展、内衣展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雇佣劳动,工人价值的物化和量化达到更加极致的程度。资产阶级思想家所鼓吹的自由、平等、博爱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抽象为劳动力商品,一种特殊交易物。资本不是物,是建立在物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资本论》对资本的理论抽象,而人们一般都把“资本关系”物化为特定形态,如财富。

人的价值表现为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价值物化和量化、人的主体性和主体精神这三个方面,又集中表现为人的主体性和主体精神。自然人主体法人主体国家主体是人的价值的主体存在形态。自然人体现生命价值,法人体现社会交往关系,国家主体体现公共共有共享等主体精神。国家主体的通俗含义是国人国民,国家主体不单指或特指国家领导人或大官,国家主体作为最高价值主体的科学涵义是具有高尚道德和自律精神能自我约束的主体,其哲学涵义是无我主体。

人的价值的三个方面是人的价值这一综合整体性概念的科学和哲学抽象,而不是一时一事是人的生命价值,也不是一时一事是人的价值的物化和量化,更不是一时一事是人的主体性和主体精神。自然人同时是法人是国家主体,法人同时是自然人是国家主体,国家主体也必然同时是自然人是法人。产权是人的价值外在化主要表现形态,是主体与外物人与自然价值关系的集中体现。

第三节 主体精神是人的价值集中体现

如果人的主体性是人的价值的个性力量和活力。人类社会首先表现为千差万别的个体性格。人的主体精神是人的价值的共性力量,人的类存在性质。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具有许多相同相通的主体精神和精神力量,心灵相通。如人们都会有快乐的心情,幸福感、忧伤、忧愁的情绪,追求成功的心理欲望,理想等。主体精神是认同感、团结力、凝聚力。国家形态的主体精神是继承、变革、塑造、倡导、建设和选择的结果。主体精神证明人的价值是类本质。人的主体精神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主体精神是人的价值集中体现,产权的变革是主体与外物人与自然价值关系主要的外在化集中表现形态。

主体精神和人的生命体具有不可分割的一体性。从人的价值角度来认识人的灵性、灵气和灵魂是指人的主体性精神是人神。精神、灵性、灵气、灵魂是人的精神、人的灵性、人的灵气、人的灵魂。离开人离开人的生命体任何所谓超物质、超自然的、脱离人体本身的精神、灵性、灵气和灵魂都是彻底的唯心主义。主体精神的主要产权形态表现为知识产权,各类精神遗产是其重要表现形态,如政治遗产等。

《黄帝内经》有肾主精,肺主气,心主神之说。人们常说人有三宝“精气神”,精气神是人生来具有的。《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心者,君主之宫也,神明出焉。”《素问·调经论》有:“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上述医学文献记载为人有神的确立提供了根据。

范缜[4]在《神灭论》中提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认为“人的形体和精神是不分离的整体”。苏格拉底认为人是和单纯自然物不同的另一种独特实体。苏格拉底的哲学注重心灵和伦理。证明人这一独特实体具有灵性,或者说是有灵魂的。所以人神不可分,人内在有神,这里神是人的主体精神,是人的主体性看不见摸不着的部分和方面。物理学中磁铁周围有磁场,带电物体或通电电线周围有电场,磁场和电场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现代物理学已经发现并证明了暗物质,暗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存在形态。人神不分,人神不离是人的价值本质。人人有神,精神力量是人的潜在力的结构内在具有的内容,并时时在人的行为活动和行为选择中占据决定性主导性地位。人无神人离开神说人形如镐木是行尸走肉。“宁鸣死,不默生。”[5]

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了神。人不但神化自身,还把神赋予万物,所谓万物有灵。路德[7]在宗教改革中坚持人人可以通神,这里的神即上帝之神,是人造之神。儒家坚信人人可以成圣,这里的圣即人造之圣人,神化了的人。

中国“龙”是中国人的图腾产权的本源人的价值是一切价值的起点、动力、源泉,是神化了的动物。它代表着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和精神追求,是一种精神符号。

主体精神是人的类存在,是人的价值类本质。科学精神是主体精神基本内容。

佛家思想中的无我并不是否定人的主体性,而是一种克服小我存在局限的大我无我主体精神。佛家主张不执着一物一念,就是去小我存大我。佛家无法境界是一种无我主体精神,这种主体精神是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控制,近而达到至善境界。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主心骨”是一种主体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一种定力。人们面对各种外部环境条件变化能处变不惊,以静制动的心理状态。

人们的精神信仰,无论所谓唯心主义有神论信仰,还是唯物主义无神论信仰都是在寻求一种精神力量,是人们的行为选择,其差别是唯心主义的神是一种脱离主体的神秘力量,而唯物主义的神是与主体合而为一的主体精神。

当一种主体精神上升为国家意志时,国家便成为具有内在精神的价值共同体。中国精神是这种内在主体精神集中体现是最高主体精神。西方历史上政教合一的体制就是把宗教精神和宗教信仰上升为国家意志,同时也是国家统治要借助于强大宗教组织力量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士大夫的精神力量。清初思想家颜元的“无事袖手谈性情,有难一死报君王。”正是这种儒家精神的光辉写照,同时也预示着儒家精神的某种衰落。颜元思想充满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真正的儒家精神的精髓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基因,成为中国精神的内涵。儒家思想发展为宋明理学所谓的纲常伦理则严重违背人性,与人们生活实践不相适应的严苛禁欲主义是封建性糟粕,是人们应该革除的。人的主体精神建立在人的生命力基础之上,人的主体精神应该体现人的生命活动内在需求。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影响中国二千多年,因为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7]是生活哲学和人伦道德,具有永恒价值力量。李泽厚说中国文人和知识分子表面是儒家内里是道家。这里要说的何止是文人,普通的中国人实际受儒家和道家思想影响是深远的,实质是儒道互补。如果说儒家思想的内容是人和社会,那么道家思想的内容是“天、地、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所体现的主体精神是人类的自由解放,是人类主体精神的终极境界。这与道家思想特别是庄子为代表的精神自由具有高度内在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还在于其革命性和斗争性,其革命性和斗争性是实现自由解放的途径。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都属于“道”这一范畴,都没有超出“道”。

从英雄主义到理想主义再到共产主义都是一种主体精神和精神力量。

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医务精神、职业精神等是特定人群的主体精神和精神力量。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的主体性和主体精神越是得到实现,人的主体性和主体精神也越来越受到自然环境,天地万物局限。同时人的主体精神也在不断继承、发展、修正。这更加引发了人们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对自身生命价值和意义,人和环境、人和自然相互关系的重新认识。这不是新时代的“道”吗?中国共产党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建设的总布局佛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这是人的生命价值内涵在国家建设和制度层面的反映和体现。人的价值概念是新自然主义行为哲学核心概念,人的生命价值自然性质是新自然主义行为哲学的自然根源。“新”是指区别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自然主义哲学和法国文学范畴的自然主义,“新”是指主体行为既具内在伦理道德约束又受外在制度和法强制性规范的自然状态,“新”是更新创新的意思。产权是主体行为实现新自然状态的方式手段过程,国家产权是这一过程的组织化保证。新自然主义不是单纯的原始自然状态是人为自然状态。新自然主义行为哲学为五位一体总布局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哲学依据。

长征精神是团结和牺牲精神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雷锋精神是时代互助和奉献精神。焦玉禄精神是干部楷模是献身精神是政治文化道德标准。红旗渠精神是恶劣自然环境条件下争取生存和发展权的斗争合作精神。女排精神是团结拼搏合作的团队精神。塞罕坝精神是奉献合作和献身精神最完美体现,是与时俱进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观念在生态建设领域的成功典型。

主体精神超越个体生命局限,主体精神被不断传承、记忆并发扬光大。中国精神是主体精神的国家形态和集中形态佛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是主权文化,是中华民族血脉中永留的基因。主体精神主导引领行为选择及时代潮流,是历史时代的主要特征和根本标志。主体精神是历史学上划分历史时代的重要标准。

基督教精神是救赎和包容。伊斯兰精神是团结合作。对外来宗教所体现的主体精神中的合理精华,中华民族向来是采取吸收借鉴学习态度。佛教对中华民族是一种外来文化。佛教在中世纪实现中国本地化,说明中华民族是善于学习借鉴和吸收一切外来文化的伟大民族。中华文化是开放体系,体现中国文化的和文化性质。

人类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和记忆系统,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这正是做为主体精神内容得以代代传承修正并发扬光大的根据和前提。主体精神在传播、传承、修正、发展中实现其价值。所谓神话是人类通过语言、文学、艺术、宗教、雕刻、音乐等形式神化人神化物,被神化的人和被神化的物是人的主体性精神对象化外在表现。

任何一种主体精神都与同时代的所有权关系和所有权结构密切相关,抽象的主体精神是不存在的。资产阶级民主精神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所有权基础之上。雷锋精神和塞罕坝精神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所有权基础上。产权哲学试图揭示主体精神与所有权关系和所有权结构的相关性规律。

注释:

[1]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马克思是德国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等。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2]人是小宇宙这一观点在作者所看到的文献中最早出处是夏鄄陶《人学原理》。本书“人是小宇宙”是名词的借用,是有所发展的一组论点。

[3]《道德经》一般被认为是中国春秋时期老子(李耳)所作哲学著作。根据最新考古资料可以判断:《道德经》是老子以后的道家学者对老子著作《老子》近一步的编撰。《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道德经》是农耕文明时期人对外在自然的适应及较低程度干预条件下的人类哲学思想集中反映和体现。

[4]范缜(约450—515)产权的本源人的价值是一切价值的起点、动力、源泉,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泌阳羊册镇古城一带)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唯物主义者,道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撰写的《神灭论》在我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具划时代意义。

[5]出自北宋范仲淹《答梅圣俞灵乌赋》,原文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6]马丁·路德(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月),宗教改革的发起人,基督教新教路德宗教创始人。他的改革终止了中世纪罗马公教教会在欧洲的独一地位。路德最重要的著作是《圣经》的德译本。路德的宗教改革引发近代欧洲的宗教战争并对欧洲政治和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2005年路德被德国电视二台评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之一。

[7]仁者爱人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开创的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