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纪洋博士所著《国学脉象北大问学札记》

赓续道统是每个时代的共同使命。国学,关乎中华文脉之传承,时代精神之砥砺。最近,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知名国学学者楼纪洋博士所著的《国学脉象·北大问学札记》,以其宽阔的人文视野,为我们勾勒了国学主脉的演化镜像。

该书由作者恩师,85岁高龄的当代国学大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作序,并倾情推荐。楼教授认为《国学脉象·北大问学札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根大脉,以易经、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流变进行脉络思考、情境梳理,浓缩智慧精华,其中不乏根源性的考察,是颇有学术价值的,期待读者们加以关注并有所启发。

中国文化的智慧源头在哪里?在作者楼纪洋先生看来,毫无疑问是《易经》。他在《国学脉象·北大问学札记》这本书中,通过对“周”和“易”正本清源的深刻解读,引赞其“《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易经》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突出地位佛家与道家的思想区别,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宝库,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源头之一,是非物质性的中国式“金字塔”。 作者还对道和术作了人文的剖析,从阴阳、卦爻、象数等多个方面做了模型说明,特别是对《易经》的思维方式展开了精辟的论述,涵养其间,自有个中意趣。

关于儒家文化。作者更大的体会是儒家思想从古至今,在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克己复礼”“仁者爱人”“性善”“性恶”等等,它通过探寻人性本身楼纪洋博士所著《国学脉象北大问学札记》,讲信修睦佛家与道家的思想区别,从而有效地推动社会的人文教化。儒家思想发展至宋明理学,便充满了生动的思辨性楼纪洋博士所著《国学脉象北大问学札记》,多了几分迎合社会需求的现实性,但也少了先秦儒家的那种精气神。在心学的浪花之后,实学随之兴起,我们可以从儒家思想的发展中,看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曲线。

与儒家教化不同的是,道家思想更关注万物的原初,主要是站在人与自然的情境来观察,解决问题佛家与道家的思想区别,特别崇尚独立的自由精神,长生的生命意识与淡薄的处事态度。这些思想在当下紧张、焦虑、急功近利的社会状态中不无裨益。在道家这个模块,作者阐述了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应该说,道家文化既流变在学术思想中,也流布在东汉后所创立的道教宗教形态之中,两者在之后的传播过程中互相交织,密不可分。

作者在《国学脉象·北大问学札记》中讲到,中国佛教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智慧解脱思想,比较而言,更加关注现实人心。佛教在两汉时期自印度传入我国,在保留原始佛教基本思想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本土化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成果,如由南北朝的“师说”转向隋唐的八大宗派。六祖慧能大师以后中国禅宗的形成,更是融会了中国文化的形上特质与社会信仰的人文诉求,成为中国化佛教的典型。作者认为近代的佛教思想主要以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为主,人成即佛成,推动人类文明,建设人间净土。

纵观楼纪洋先生新著《国学脉象·北大问学札记》,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他的国学情怀和人文张力,冷静地审视和对待传统文化本身,为我们开启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只有在核心价值的源流中涵养,才能在文化自信中发现国学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