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儒家佛家思想 如何理解儒、墨、道、法四种思想,怎样评价这四种思想?

以下是我个人的想法,不权威,讨论也很肤浅。只是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初步的了解。

儒:

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际关系高于兽类。伦理的建设使人从社会动物跃升为与天地齐名的生命。人类社会的道德始于人际关系,但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冲突也来自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分为三种类型: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和工作关系。

工作关​​系:

儒家认为,由于分工不同,人们的工作不可能完全平等,从而体现了阶级性。阶级的存在会造成人与人之间在分工合作上的冲突。冲突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合作。如果达不到,人类社会就不能自给自足,所以儒家提出用“忠”来约束人们在工作关系中的矛盾。

忠,查字典,其本义并非后世所谓的“忠”,而是“满心”。即使与上级或下级甚至同事发生任何冲突,他都会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以宽容的态度处理冲突。

曾子将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忠恕”。忠诚是全心全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宽恕是不占有、骚扰或剥削他人。

在儒家思想中,最理想的社会不是一个平等的社会,而是一个各司其职、各取所需、全心全意完成自己工作的社会。人们的利益。

“天地大德名曰生道家儒家佛家思想,圣人大宝名曰王位,何以守王位曰仁,何以聚众曰财,理财正言,禁人错曰义。”

——《易经·下》

在动荡的时代,孔子认为,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人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追求自己的事情,人们不愿承担自己的社会角色。因此,他号召人们回归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的一大特点是,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有自己的社会角色,不同的社会角色有不同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社会角色,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只有这样,社会发展才能重回正轨。

儒家用乐作比喻:乐器配得好,即使同时弹奏,也不会显得杂乱无章,反而会弹奏出优美的乐曲,尺子如鼓,引导节奏的其他乐器。

由于音乐的这一特性,儒家认为恰到好处的音乐是一种优雅的娱乐方式,而优雅的艺术可以调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孔子认为,社会病的根源在于人们不愿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甚至侵占他人的社会角色,掠夺他人的社会利益。因此,孔子认为,当时的当务之急是“正名”,也就是确定每个人的社会责任。

”齐敬公问孔子政事,孔子回答说:“君为君,臣为臣,父为父,子为子。公曰:“善哉!信如君非君,臣非臣,父非父,子非子,虽有谷,可得食它? ”

齐敬公完全明白孔子的意思,君有君的义务和权利,臣有臣的义务和权利,父子一脉相承。只有合理分配,才能保障个人利益。

让人们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认同自己的社会角色,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和相应的行为规范,这就是“正名”的意义。

“名不正,言不顺;言不正道家儒家佛家思想,事不成;事不成,礼乐不乐;礼乐不乐。不受欢迎,不会受到惩罚;

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是“命运”,社会角色的变化是“革命”。儒家赞同成唐和周武王的“革命”行为。看来他可以“革命”了。于是,孔子杀了少政卯,孟子质问齐宣王:“四界之内无主,会怎样”。认清自己的“命运”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你就会被抛弃。

子曰:“不识命则不能为君子;不识礼则不能立;不识字则不能识人。 。”

认清自己的“命”后,就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这就是所谓的“克己重礼”。

亲属关系:

由于树状分布格局,有近与远之分。在儒家看来,这种自然模式类似于社会阶级分工。因此,家庭被视为社会的最小单位。在一个小社会里,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整个礼仪社会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由于家庭是一个小社会,家庭成员也具有相应的社会象征意义。哥哥是长辈,弟弟是晚辈,弟弟和弟弟其实是长辈应该照顾晚辈,晚辈应该尊重长辈。日本和韩国的情况仍然如此。有一些表现。父亲象征上级,孝顺是忠诚的对应物:

“如果你关心你的父亲和你的母亲,你会爱一样;如果你在你的国王面前有你父亲的好,你会尊重一样。因此,母亲接受她的爱,国王接受她的尊重,并且父亲也是父亲,所以侍奉君王道家儒家佛家思想,就忠心耿耿,为了尊重老大,就跟从。”

” 子曰:君子孝,故忠于君。与兄长,则孝于长。家事,故治于官。内,后世立此名。就是这样。”

——《孝经》

因此,为父亲哀悼的时间比为母亲哀悼的时间要长。不是父亲比母亲更亲近,而是父亲比母亲更具有象征意义,对父母的爱是一样的。

孝道的社会意义决定了孝道必须是反动物的。在自然界中,幼崽在成年之前就受到母老虎的教育和喂养。必须重新开放自己的领地,绝对不能回到妈妈的领地,因为两只成年老虎必须是竞争关系,对妈妈没有孝心。这是动物界的常态。

孝道是对动物世界的侵犯,却是对人类社会的维护。这是人造的缰绳。因此,有必要通过教育“化自然为虚”,从而放大亲子之爱,转化亲子之爱。扩大以待人为善,即“仁”,在此基础上树立普世价值,维护社会分工的稳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同胞兄弟”的社会关系。世界”。

“君子有礼无失,恭敬有礼,四海皆兄弟。” ——《论语》

墨水:

墨家是儒家的改良主义者,改良是极端的,像是一种新的理论。

墨家重新定义了儒家的“仁义”。

儒家的仁,简而言之,就是义务,遵守标准,标准是“人”,仁者爱人。作为人承担责任,从人的角度去爱他人,是人类的独特特征。同样的人,亲人比外人更亲近。

墨家的仁,就是无条件相爱,无条件爱人,更进一步,反对兽性,违背人情,亲近神性(天意)。有意识的爱,那种对别人的爱,就像爱马、爱狗、爱猪一样,这不是仁慈。

儒家的义就是礼的义,即义、理、宜、仁、理、理、义、法就是义。

墨家的义是互惠互利,无条件利他就是正义。所谓理与理,归根结底是有条件的,不是墨家眼中的义。

“仁,就是爱身。仁:爱自己不是用自己,不如爱马。义也有好处。义:立志取天下为香,若能得益它,你不必使用它。” 《墨子·经》

墨家的仁义以天为本,以天意​​为己意。

“天既为法,行之有效,必得天之救,天所欲为,天所不欲止。但天为什么要作恶呢?天要人爱各利各人。”其他的,我不希望人们作恶作贼。” ——《墨子·法一》

墨家认为,人毕竟是有限的,以人为本,不足以使人变得更好。理想的模型应该是完美的,而不是在人类世界中。

子墨子曰:“吾有天意,譬如轮车有规,匠有规,轮匠守规救世,曰:‘对即对,不对即错。 ……还有。‘今日书生君子之书不可推倒,字不可数。上位诸侯与下位学者,仁义大相径庭,你怎么知道?是这样的。” ——《墨子·天知尚》

这里有个问题,墨子怎么知道天意是相亲相爱?

因为从观察中很明显,大自然符合这个特征。

天地万物互为共赢,互利共存。损害整体利益必然导致损害个人利益。从这个角度看道家儒家佛家思想 如何理解儒、墨、道、法四种思想,怎样评价这四种思想?,一切斗争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习要人因认识神而彼此相爱、互惠互利,但不希望人们互相憎恨、互相憎恨?他既爱又得益。习认识神,又爱又得益?有, 两个都被吃掉了。

”——《墨子·法礼》

然而墨子执行天意,只是为了唬人。墨子自己不相信天命,鬼神对他来说也是可有可无的。祭祀鬼神,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敬畏。有鬼神,祭祀也无妨。如果没有鬼神,大家以祭祀的名义聚在一起吃饭也不错。

“如今桀满酒醍醐,祭祀恭恭敬敬,若请鬼神,则令其父母兄妹吃喝,岂不是大赚?若是求鬼神去死,你会为他们酿的酒和糯米付出代价都能吃饱喝足,就算是请鬼神去死,在乡下聚人结亲,也是一件乐事。” ——《墨子·明归霞》

墨子虽然用鬼神来镇压人,但不管鬼神是否存在,都不利于他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想法。在墨家看来,以迷信作为宣扬理论的手段不是问题。如果诡辩的结论对人有利的话,诡辩就好了。

这种追求结果正义(利益即正义)的思想,也体现了墨家的实用主义。

墨家重视实际利益,墨子常以利益劝人。

为什么告诉你不要打架?

首先,伤害他人是不公平的。二是冬天太冷,夏天太热打不过。春战影响耕作,秋战影响收成。战争需要箭、武器、盔甲和战车。消耗品用完就没了,再加上战死沙场的中青年,如果输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就算赢了,收入也只有成本的五分之一左右,损失巨大。

为什么要节俭?

衣食住行,暖衣足食,生活安定,交通便利就够了。搞这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是一种浪费。如果保存这些,武器、战车和战舰的数量可以增加一倍。轻易富国强军不香吗?不仅物质需要拯救,人也需要拯救。如何救人?在圣王时代,规定男人20岁结婚,女人15岁结婚,好规矩啊。现在这些人该结婚的时候不结婚,该结婚的时候不结婚。早点结婚,没时间多生孩子吗?人口增长不是来了吗?这个账号还不清楚吗?

为什么要埋葬?

厚葬是浪费资源,把所有贵重物品都埋在墓地里。吃不饱饭不穿御寒服,毁了身体,还能生吗?哀悼还禁止男女之间的交往。这个人口怎么增加?你说是模仿宝宝对父母的依恋,是的,宝宝见不到父母就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傻!这值得学习吗?

你为什么要告诉你不要再玩了?

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官员看歌舞影响政务。看歌舞的人影响生产。有地位的人找人唱歌跳舞,还得找那些青壮年,影响生产,浪费税收。钱,有什么意义?我不是说唱歌跳舞不开心,也不是演奏的音乐不好,主要是你告诉我有什么实际意义?

在墨家看来,人似乎只应该做两件事,一是生产,二是生产。在墨家的眼里,似乎每个人都是工具人。

没错,墨家确实相信人人都是工具人,也许是因为墨子本人就是一个优秀的工匠,他像工匠一样治国,人人平等,都是整体的一部分。

墨家的治国之道,在上县和上统中,上县就是立一个样板,在世界上选取最接近理想模式(天治)的部分作为模板,上统的意思是其他部分要对齐用这个模板和统一。理念,下属服从上级,每个人都要用同一个模具雕刻出来,不符合规格的零件就是次品,把次品淘汰掉,把次品淘汰掉,不伤整体,各部分相互支撑。,共同成功,社会才会更美好。

很科学,但是没有人情味,幸好加了一份爱心,虽然没用。儒家认为仁爱可以通过教育获得,而墨子认为博爱可以通过统治者的思想统一来获得。相比之下,仁慈似乎是比较自然的。

子墨子曰:“天下文人君子,不知其利,争其理,攻城打野,以杀身为名,世间老百姓难。不一样,相爱,互惠互利,就不同了。爱人,人就会爱人;利益人,人就会受益;恨人,人就会恨人;如果“你害人,人定会害人。何必这么难!特别是没有人想政府,学者也不会考虑做事有理有据。” ——《墨子·爱一切》

所以,战国时期,有人说:墨子的用意是好的,但我看到他的提议,觉得他根本不爱任何人,我看到墨子真的说到做到了,我觉得他根本不爱任何人。一点都不爱自己,这太难了,天下人都做不到,墨子自己虽然可以,但又有什么用呢?

在我看来,如果儒家的弊端是导致阶级固化和逐渐剥削,那么墨家反儒家的革命就走错了方向。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消灭无产阶级,而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无产阶级。

路: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这里只谈治国的内容。

不管儒家墨家提倡什么,他们的想法是建立一个可靠的社会制度,然后想办法让每个人都遵守,或者以道德为驱动,以亲情为基础;或为利益所诱导,为王室所普及。

道家治国之策独树一帜。《汉书·仪文志》称道教为“君之南术”,似乎对道教的统治策略十分肯定。

道家认为,最好的统治者应该是无为,最好让人们认为自己是自由的,任何成就都是人们自己的努力。

太高了,底层都知道。第二,尊重它。第二,害怕它。第二,侮辱它。没有足够的信心,没有信心。尤希的名言,成功再成功,人家都说:我是天生的。——《老子》

为什么什么都不做?因为只会适得其反。

如果统治者有太多的禁忌,人民就不敢做任何事情,最终人民会变得更穷。一堆奇怪的东西;政府的法令越明确,人们就越想利用它。

世间忌讳多,百姓贫贱。人民兵器国头晕目眩。有很多技巧和奇怪的事情。法律上有很多小偷。——《老子》

从道家的角度来看,你认为你对人民有好处,不一定真的很好。你越想引导他们朝着某个方向前进,他们就越有可能出错。制度和政策永远是不完善的,只是暂时的。因此,当孔子问老子关于礼的事情时,老子不赞成孔子恢复周制的想法,认为它已经过时了。

孔子适合周,他会询问老子的礼节。老子说:“子说什么,他的人骨都已经烂了,只有他的话在他的耳朵里。而君子有的时候开车,没有的时候走路很累。——《史记》 "

由于制度和政策从来都不是完美的,追求完美制度的方向是错误的。治理国家的意义何在?

道家认为治国之道在于不争,无为的具体落实在于不争。

非竞争有两种,内部非竞争和外部非竞争。

无可争辩:

1.不尊贤,不珍稀,使民不争。

没有美德不会塑造特权阶级。赏贤,似乎是一种好习惯,但长期运作会出现问题,因为贤与不贤是很难判断的。归根结底,判断的方式只有两种,一种是推荐,一种是选择。互相争斗。竞争必然导致恶性竞争的出现,特权必然导致腐败。为了保持政策的正确执行,不能放任不管,从长远来看必须投入更多的成本。即使投入大量成本来保障公平正义,动乱也一样。生产。比如黄巢、洪秀全的起义,都是因为他们不能谋求特权。

廉价和稀有商品并不意味着故意操纵市场。贵是指地位。不要提升稀有商品的地位。一旦被用作身份的象征,它的价格就会超过它本身的价值。起初,紫色素只能从贝壳中提取,极为罕见。朝廷视紫衣为荣誉的象征,这使得紫衣的价格十分昂贵。产品不错,紫色漆很少见,但青色漆很常见。穿蓝色衣服不好吗?青衣不是衣服吗?刻意用稀有的东西彰显尊严,会让大家都想要,但稀有商品的特点是稀有,人们只有争抢才能拥有。比如钻石,一开始没人想要的东西,因为爱的意义,成了人人都想要的。明明有足够的矿脉可以开采,但为了保证其高额利润,不得不减产。效率,一点一点挖掘。贵与稀,双管齐下,在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又吸引了多少人去冒险道家儒家佛家思想 如何理解儒、墨、道、法四种思想,怎样评价这四种思想?,为了钱杀人?

不尊贤,民不战;不珍惜稀有物品,人就不会被偷走。——《老子》

2.与人民没有争执。

一是不与人民竞争。

谁负责?人们。谁负责?人们。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只是人民的代表。有了这样的意识,老百姓怎么会想反政府呢?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_道家儒家佛家思想_佛家道家儒家

姜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他的善良,才能成为百谷之王。故圣人欲上于民,必言于下;如果他想成为第一个,他必须跟随他。所以,圣人在上,民不重,圣人在前,民不伤。它是推动世界而不厌倦它。因为它不战斗,所以世界无法与之抗衡。——《老子》

二是不与人民争利。

每个人都想过上好日子。为了过上好日子,他们甚至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赌一把。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与人民竞争利益的结果是把人民逼到死胡同。

人们的饥饿是由于高额的食品税。人民的顽固治理,正是由于他们的上述行为,才变得顽固。人的死是轻的,因为他们生存的厚度,是轻的死。——《老子》

无可争辩:

1.小国不应该被侵略,而是和平互利。

这里的思路与墨子的非攻心一致。首先,出征打仗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成本高,牺牲大,回报少。二是战后收成惨淡,需要养精蓄锐。何必?

以道助师者,不以兵强天下。它仍然很好。老师在哪里,荆棘就在哪里。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事实上,完全可以通过外交手段达成共识。一个大国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口来发展经济。小国不缺人口,反而希望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两者并不冲突。救命啊,小国急于拥抱大国的大腿。每个人都得到他们需要的东西并共同发展。这不是双赢的局面吗?而先提出互惠互利的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因为主动权在他手中,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大国,就必须掌握这个主动权。

大国自卑,天下之友,天下之女。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擅长静止,静止次之。所以,小国低于大国,就是小国;如果大国低于小国,则视为大国。因此,从底部取出,或从底部取出。大国只想做兽,小国只想做人。他们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更大的应该是更低的。——《老子》

2.你必须冷静地面对你的敌国。只要不让敌国占便宜,就是一种胜利。看似处于劣势,实则在等待工作,不断影响着对方。我再也受不了了。

善当兵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战;善于利用别人的人是劣等的。叫做不争之德,叫做用人之力,叫做配合天古之极。——《老子》

如果有人认为道家是无知的,那就大错特错了。道家反对小聪明。在道家的语境中,大正如谦,大功如拙。由此可见,大智如愚,大愚如智。太聪明是一种愚蠢。如果人人聪明,政府也聪明,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国家就不能治理了。

古代善者,不是智者,而是会愚者。人民中的顽固者更聪明。所以,以智治国,是盗国贼;不以智治国,为国之福。——《老子》

有人误会,道家所期待的是一个小国少人互不相通的社会。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在《老子》中,大国的外交、军事用途、政治都被解释了。小国少人一章,其实是指小国少人。一个国家类似于一个部落。它受海关管辖,几乎不需要文字,没有外交,经济自给自足。如果这样一个小国能够自卫,还有生存的空间。不是为了恢复城邦或部落主义。

小国丧偶。使世博的器具不用;以致百姓死而不远。虽有舟,却无可乘之,虽有铠甲兵,无可显。让百姓重结绳而用之,享其食,美其衣,安居乐业,享其风俗。邻国相望,耳闻鸡犬之声,民不相通,直至老死。——《老子》

总的来说,道家认为,追求完美的制度是没有用的,制度一定是有缺陷的,有缺陷的制度再怎么固守标准也无法生存。法,因势利导,才是长久之计。

希望是自然的,所以风永无止境,阵雨永无止境。这是谁?世界。天地不能长久,人呢?——《老子》

等法家有空再说吧,我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