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道家最高的目境界是成道南怀瑾老师:道家最高的目境界是成道,发愿难以成事,发愿难以成事

传统文化不管是宏道,发愿,还是立志都讲首先要有目标志向 ,人无志难以成事。“既预则立,不预则败”。道家讲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顺时而动,讲顺势而变。。。佛家讲化解怨气,祛除贪嗔痴,慈悲众生,度化一切。。儒家是实用学,将修、齐、平,讲人文秩序。。。道家最高的目境界是成道,佛家最高的境界是成佛,儒家最高的境界是成圣,这都关乎宇宙的终极追问,也关乎一个人的终极追求,是最高的理想,也是最难的课题。道家识界,佛家识善,儒家识教,唯全识者必苦行而成大事。

因此,如果没有发最大的宏愿,没有百折不挠,没有勇猛精进,是根本不可能在这条路走下去的。

道家讲究修大气

道家的特质,就是“大”,眼界大,气象更大,直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要以大道为心佛家道家儒家的文化,以自然为意,以日月为双眼,以天地为视野。别怕高不可及,说白了,就是以大观小,以全看缺。

在做人做事、看待问题上,只要能力求更有高度、更加整体,不狭隘、不偏颇,便已经是在抵达大道、通往大气的路上。

佛家讲化怨气

现今的人由于生活压力大,许多人人内心浮躁。

浮躁的内心又让人们负面情绪膨胀,愤怒、嫉妒、苛刻、挑剔、计较、索取常常占满了人们的内心,于是失落、绝望、后悔、懊恼等等心情让大家眉宇间布满乌云。

这种负面情绪总结起来,就是怨气二字,也就是“贪嗔痴”中的嗔。看破,放下就会心中无事,就会心中无物佛家道家儒家的文化,更别提区区怨气了。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到处都是净土莲华,无有挂碍。

禅宗有言“大隐隐于市廛佛家道家儒家的文化,小隐隐于山林”。这也就是说,心有无所执,身无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都自由自在。

山林的穷山恶水,毒虫猛兽,都不能使你烦恼;市朝的繁华喧嚣,人来人往,都不能让心动摇。

中国儒家文化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文化,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基本共识。作为承继夏、商、周三代文化为己任的儒家来说,道德人文主义精神气质自然是它最鲜明的特征。儒家传统重视“人文”,儒家文化倾心于人的问题,具有极浓的人文关怀意蕴。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以“人”为中心,这是儒家的特点,因为儒学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也成为传统文化的特点。可以这样说,儒家文化不是西方的人道主义,却有非常深厚的人道关怀思想,不是西方的人文主义,却有非常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的人文气质或人文情怀。

儒家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主线,儒家式权变强调反于经而后善,“德行一也”是权变中不变的一条原则,修道立德、以道进退,主体即应在此变与不变之间找到立身之所。儒家对文人的要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儒家文化的人文情怀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肯定人的地位,彰显人的价值。

儒家认为,人是万物中的一员,但又不是与万物平起平坐的一员,而是高于和优于万物的特殊存在。《孝经》引述孔子的话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董仲舒说:“天地之精所有生物者南怀瑾老师:道家最高的目境界是成道,发愿难以成事,莫贵于人”。这些论述表达的一个共同的意思是人“为万物之灵”,集天地之精华,五行之秀气。人这个存在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和价值,那么他的生命就应该被尊重。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中国传统哲学是“人学”,具有浓郁的人文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