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同体?王阳明的哲学到底是什么?良知即天理

我们都知道王阳明有学佛的经历,有人说他的心学其实就是佛学,但是也有人说他完美继承了儒家的思想王阳明心学与佛家思想,那么王阳明的哲学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找到佛与儒的分界线。佛说,众生平等。然而我们都知道,世界本就是不平等的,佛家的无分别心,看似跳出三界五行,俯瞰众生,但是谁没有亲人呢,众生平等对于亲人来说,何其不仁。

仁是儒家的概念。儒家也有一个类似众生平等的说法王阳明心学与佛家思想,叫“同体”。什么是同体呢?孟子有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是爱一切众生的意思。区别在于,儒家的不是无分别心,而是分薄厚。

如果以分粥为例的话,佛家是没人一碗,儒家是直系亲属三碗,亲戚两碗,其他人一碗。举例很粗糙,但就是这个道理。万物的顺序一次是人,动物,植物,死物,虽然都是爱,但是有薄厚之分。

弄清了佛家与儒家的区别,我们来看王阳明几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良知是什么?良知即天理,类似于老子的道,孔子的一,孟子的性善论。

什么是同体?王阳明的哲学到底是什么?良知即天理

这里面容易产生误解的是,良知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善的部分,也包括了恶,良知没有好坏之分。《中庸》里面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面讲的中与和,就是良知。通俗讲,我们都知道蛇打七寸,心学里的七寸相当于儒家的中与和什么是同体?王阳明的哲学到底是什么?良知即天理,每次出手都打中七寸,这个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而不出手的时候也明确的知道七寸在哪里,这个就是心学的良知。

说到这里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说知行合一,在王阳明的哲学里,知和行一件事,发与未发,良知就在那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知才会行动,只有行动完成后,才知道是不是真的知。

什么是同体?王阳明的哲学到底是什么?良知即天理

知易行难与知难行易一直被放到知行合一的对立面,这里面也是有误解的。知行合一的知,是德性之知,不是知识之知。就像有弟子问古人讲“克己复礼”与“古之学者为己”,一个为己,一个克己,这不是矛盾了吗?这就是汉字的精髓所在,看着是同一个字,但是表达的却不是同一个意思。克己克的是私欲之己、肉体躯壳之己,为己为的是知良知、每日精进内心的超脱肉体的真我,所以两者并不矛盾。

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致良知的致。良知是什么我们知道了,那么致是什么呢?这里又要提到佛学王阳明心学与佛家思想,致的第一步就是警觉什么是同体?王阳明的哲学到底是什么?良知即天理,就是与我们的惯性作斗争,而佛家也是这样,要克服不觉醒的状态,时刻与自己的惯性作斗争,保持正念。觉醒以后就是依靠,依靠我们所知的良知,由内而外的知行合一。

这些就是王阳明心学里的基本概念,这里面有很多不好分辨的内容。如果一个人误把习气当成了良知,一切从心所欲,就像现在提倡的做自己,那么良知就被欲望与情所代替了。而如果一个人的悟性太高,觉得我的内心看法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不重要,那么就会偏离心血走向玄学,这时候薄厚的概念就被淡化了。

所以,心学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学会的,王阳明把敬畏与洒脱完美的结合到一起才成为了一个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