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是我国早期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中,道家文化占有重要地位,老子曾经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华文明影响很大。有学者甚至认为,道家文化是我国早期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

《老子》一书言简义丰,内涵幽深,涉及到哲学、政治、社会治理和修身养性等,对我国古今社会影响深远。书中,老子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思想方案,对当今人们如何“应世”(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社会治理: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60章》的意思是说:治理大国,好像煎小魚。煎煮小鱼,就不要多加搅动,否则小鱼会散乱。其寓意是劝勉行政者对社会治理要“无为而治”。

《老子.5章》又说:天地无所偏爱,万物自然生长;政令烦苛反而加速败亡,不如清静无为,持守虚静。《老子.10章》也在呼吁为政者“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

:道家文化是我国早期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

老子关于社会治理的“清静无为”,不是不作为的意思,而是说政令不要烦苛,不要折腾,不要妄为,要安静勿扰民和害民, 这样的“无为”实际上是无不为,而想做的事情都能做成。这就好像道与宇宙万物的关系一样。用道去治理天下,那么鬼怪神祇就无法侵扰于人。这实际上是一个警示,是对为政者的告诫,它曾经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上、社会治理上产生过 重要的影响。

反战思想: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老子.46章》说:国家政治上运作正常的,把运载的战马还给农户用来耕种;国家治理不正常的话,便大兴戎马于疆界发动战争。

《老子.30章》说:依照道的原则辅助君主的人,不靠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还报。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过后,一定会出现荒年。

《老子.31章》又说,“兵革是不吉祥的东西,大家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治理者是从不使用它的。

老子所处的春秋晚期,社会纷乱,战亊既多又烈。 发起征战者,都是侵略者野心勃勃,贪得无厌,侵占别国领土、财物、劳动力等资源。战争杀伐惨烈,百姓死伤无数。 老子指出了战争的祸害,反对侵略征战讨伐,表明了他的人道主义呼声和反战思想。

应世方法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 .8章》是说,最高等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明显的特质是柔弱,蛰居低处,可滋润万物而不与之相争。别人不愿去的地方,它愿意去;别人不愿做的事它愿意去做,隐忍位卑做人做事,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而不求索取。

《老子.43章》又说:天下莫柔于水,水是最柔不过的东西,但水又是至坚的,滴水能穿石,无所不能,能穿山透地,以柔克刚。

老子要人们像水一样去应世,发挥“贵柔”的作用与效果,奉行知雄守雌、不与人争名利的人生哲学思想。

看问题的辩证法则:

“反者道之动”。《老子.40章》说:道体的运动是循环的,也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反可做返讲,也可理解作相反的意思。

老子哲学认为,事物是动体和发展的,会向相反方向运动。任意一个事物发展到极点,则可能变化为反面;亊物也总是循环更新。如同太阳的公转形成四季,从冬冷到夏热;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早晨,太阳从东边升起,晚间老子与道家思想,太阳在西边隐没。两种对立、消长的力量彼此存在,无限循环。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58章》是指:祸福相倚,事物互相转化。自然界的事物是相对的,变动的。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道家文化是我国早期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也就是说,在某种情况下,福能潜伏着祸老子与道家思想,祸能变成福。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老子.36章》大意是:将要收合的,必先张开;将要削弱的,必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先兴举;这就是微妙而又显明的以弱胜强的征兆。

天下之物:道家文化是我国早期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事极必反。认识事物,要辨析考证。这是进化论、辩证法则思想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出现。

修身养性: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7章》说: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成为长久,乃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作都不为自己,因此能够长久。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退放到后面,反而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成就自己。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16章》说:致虚和守静的功夫,做到极笃境地。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

《老子.33章》又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说能认识和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能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高明的。

老子讲个人修养,不把个人利益或利害摆在前面;致虚守静,克制自己。守静能够深蓄厚养,储备能量,达到清澈透明的境地;认识和了解别人固然重要,但自知更为重要,只有不断省视自己才能不失其所。自知是高境界的修身。

守“道”比守礼法更重要: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老子与道家思想,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

《老子.35章》其意是说:执守大“道”,普天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归往、归往而不互相伤害,于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音乐和美食,能够使过路的人都停步。而道的表述,却平淡得没有味道,看它,却看不见;听它,却听不着;而它的作用,却是受用不尽的。

仁义礼法之治犹如“乐与饵”,不如守“无为而治”的“大道”。大道无形,却能民生安泰,人们和谐相处。

老子认为,谁掌握了“大道”,谁就赢得了天下人的诚服归顺,守“道”比守仁义礼法更重要。

(本文为原创。参考《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老子注译及评介》;图片来自互联网。勿抄袭、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