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江山谈“儒释道”第三期

(指点江山谈“儒释道”第三期)

释教的传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不仅对我国的哲学、宗教、建筑等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还极大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它传入的具体时间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一般来说是在两汉之际。这时候,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已经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之上初步形成。一个是远道而来,人生地不熟,一个是刚刚形成,没有多少势力。这两个都未发展完全的宗教狭路相逢后必定会产生碰撞,既有融合又有火花。

魏晋时期,是佛经传译的高峰时期,本土的教徒们急于让人们接受释教指点江山谈“儒释道”第三期,因此选用了当时的一些流行语,包括玄学上的词汇。不巧,这些词汇和道教教义中的词汇重合了。虽然释教的本土化得到了发展,但也使得佛道教义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混淆,矛盾冲突由此而始。

指点江山谈“儒释道”第三期

既然同是宗教,教义上又有相似之处,那这二者间斗些什么?无非是一些俗务罢了。

例如说,是佛厉害还是仙厉害?哪一个教派才当得起正统地位、对治理国家有帮助?这些斗争都着眼于拉拢信众。

只有贬低他教、弘扬我教才能获得更多的群众支持,甚至是官方支持,达到传教、兴教的目的。因此这二教之间开始了嘴斗之法,力求在血统上、名声上压过对方。道教人士从司马迁为老子立的传记中得到灵感,硬说佛是老子入胡之后教化的,释教只是道教的一个分支、后辈。释教表示,古之圣贤包括老子都只是菩萨示现时的化身而已。道教又说,释教乃是蛮夷之教,信之则国破家亡身败,哪有本土的安全放心?释教反击道:道教协助叛逆扰乱国政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谁,是凶逆,是旁门左道。总是是嘴炮满天飞,两教之间是水火不容之势头。

指点江山谈“儒释道”第三期

指点江山谈“儒释道”第三期

好在争斗只发生在急于立身的时候指点江山谈“儒释道”第三期,到了唐宋时期,这二教都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便顾不上也无需再打嘴仗了,所以基本上相安无事,还开始相互学习。道教羡慕释教完整而通透的教义体系,道经中出现了不少佛经的仿作。甚至到了全真派的时候,已经有了释道一家亲的说法。其实释教的经义大多是被道教曲解了的,例如他们宣扬释教只修心不修身,以此和自家的双修形成对比,目的是什么想必大家也都一目了然了吧。不过正统道教对于释教的理解还是比较客观的,虽然也难免受许多影响。释教呢,接着改造和完善自己,力求彻底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之中。他们知道,如果不保留自己最本质的东西的话难免会落得个彻底汉化的结局,完全失去自身的本来面目。所以释教在接受政府管理、进行自身制度上的改革的同时,仍旧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内核。

指点江山谈“儒释道”第三期

明清时候,这二教更加和合一家亲,在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道士与和尚和平共处、互为知交的情节。但是,这只是求同存异的结果,并不代表这二教之间已经消除了差异。实际上,佛道之间相差万里。

指点江山谈“儒释道”第三期

道教作为本土宗教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谁,除了以道家学说和民间神话传说作底外,还广泛吸收众家所长。其追求的是现世生活的极致和逍遥,也就是说超能力和长寿是他们的终极追求,他们并不乐意去追求来生。一开始他们的体系中并没有三十三天这些受释教影响形成的概念,他们追求现世,追求世俗享乐和世俗能力的最大化,所以仙就生活在民间,享人间香火,为人们排忧解难。所以在道教眼中,我们现今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值得留恋的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谁,我们要做的只是改变自己,让自己有能力去享受这份美好而已。所以什么清修、隐居只是获得这种能力的手段,根本目的还在于世俗享乐。

而释教呢,这个世界在其眼中是无比糟糕的,现世苦,来生苦,如果不能超脱生死轮回,什么都不甜不美好。既然世界不美好,世俗就不值得留恋,因此小乘佛教中说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彻彻底底的寂灭,只有到无为法才能彻底摆脱俗世的痛苦。所以释教其实是带有一种厌世倾向的,这和道教对俗世享乐的追求完全背道而驰。

这二教虽然相处融洽,却没有一方放弃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可以说是君子和而不同。虽然二者在追求上南辕北辙,但它们之间的信仰冲突并不妨碍交流与学习。在思想碰撞下,它们互以对方的理论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文|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