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政治思想;老子;道家引言

找到了本科的毕业论文,水一篇发文。

:无为而治;政治思想;老子;道家引言

【摘要】:“无为而治”政治主张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以无事取天下、少私寡欲、以民为本、慎征伐。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正式运用于汉朝,在后来每一个封建王朝的开国初期都具有适应性,对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建设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同时对当代中国政治也颇具启悟价值。当然,“无为而治”也有其局限性,它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想状态,是老子逃避社会现实对内心进行的一种自我安慰:无为而治;政治思想;老子;道家引言,具有消极退让的意味。所以当今的政治家们要在扬弃“无为而治”思想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社会进行合理构建。

【关键字】:无为而治;政治思想;老子;道家

引言: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了一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景,涌现出诸子学派,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儒、道、法、墨,绵延数千年而生生不息。道家学派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套以“道”为主,杂之以儒法等家的兼收并蓄的治国理论体系。其政治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一直为后代思想家所重视。道家以“道”为最高信仰,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德经》博大精深,言简意赅,以其广博的智慧和富有诗韵的语言,探讨了修身与治国,自然和宇宙等问题。提出了“道”、“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等概念,给人以无穷的启迪。其中“无为而治”作为道家学派的政治主张,意蕴深远。

一、道家政治思想的内涵与发展

(一)道家政治思想的产生发展

道家起源非常早,传说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至春秋战国时期,老子著《道德经》创立道家。庄子将道家思想发扬光大,使得道家成为诸子百家中的重要流派,因而老子、庄子成为道家思想最为主要的代表人物。

用“道家”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的。在那时,道家也被称为“道德家”。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一文中,把先秦学派概括为儒、道德、法、墨、名、阴阳六家,并系统阐述了六家的要旨和得失。他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无为而治;政治思想;老子;道家引言,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家思想在汉初普遍流行,加之司马谈也信奉道家,所以给予了道家最高评价。他指出道家兼有其他五家之长,同时又避免了它们的短处。用来修身治国,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汉代淮南王谋反时所利用的理论武器正是黄老之学,这使得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受到了严重挑战,从此道家思想逐渐走向衰落。到汉武帝任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不再成为中国主流思想。之后道家思想便渗透在中国文化各个方面,魏晋时的玄学是最明显的复兴思潮。

“道”是道家思想的基本概念,也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人和世界最理想的境界。而无为正是抵达“道”最直接的途径。“无为而治”政治主张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在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正是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时期。在这期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一方面统治者骄奢淫逸,争权夺利,残酷的压榨、掠夺百姓,不时发动兼并战争;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深火热,饥寒交迫,时时遭受苛政压迫。老子认识到,统治者的这种有所作为是政府腐败、社会动乱的根源。为此老子主张“顺乎自然”地治理国家,提出“是以圣人不言之教”的无为而治政治思想。

(二)无为而治政治思想内涵及实践

1、无为而治政治思想内涵

:无为而治;政治思想;老子;道家引言

(1)无为而治的基础——道法自然

老子从“道”的角度出发,对“无为而治”政治主张作出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老子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它的特征是一种不是人为的自然而然,即所谓道法自然,这说明尽管道内在于万物之中,支配着万物,但“道”的基本特性却是“自然无为”。把这种哲学观用于政治上,这就要求统治者能够认识客观规律并按照规律办事,让社会在自然存在的规律中自由自在地发展,不以人为去干涉,从而做到法无常规、礼无定势,顺其自然。

(2)无为而治的内容

“无为而治”作为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以无事取天下,少私寡欲,以民为本,慎征伐等。

第一,以无事取天下。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说:“为无为,事无事。”“无事”就是“无为”,是针对“有事”而言,“有事”即统治者设立的规则、禁忌,凡此种种而导致天下混乱的局面,他认为“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统治者以暴政扰民就会违背人民的愿望,从而无以统治天下。“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认为这个世界上盗贼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人们有意识的增加了难得之货的价值,社会之所以有纷争,也是因为统治者尚贤,统治者的压迫会招致人民的反抗。“治大国若烹小鲜”,煮小鱼时不用翻动它就会自然成熟,若怕它不熟而搅动定会使得小鱼经不起折腾而烂掉。治理国家亦是如此,所以统治者要顺应民心,因民情而治,少发号施令,否则一旦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制度的人们,一旦制度的压力减轻,他们就会将它猛力抛弃,这势必会导致国家的混乱。“将于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主观的施为是达不到目的的。因此国家治理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朝令夕改,变化无常,而是应当通过“无为”而无所不为。

第二,少私寡欲。要做到“无为”,首先就要清静无欲。人生在世,有声色货利等欲望在所难免,也合乎常理。但私心、欲望是把双刃剑,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人生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人类社会产生的文明成果会使人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从而导致道德沦丧。如果统治者贪而无信、穷奢极欲,那将是国家的悲剧和灾难。

老子主张为政者应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少私”即减少私心,顺应自然有所施为而不对别人强加自己的观念,功成名就而不自居,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浪费。“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家思想对政治的影响,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因此圣人遇到事情谦让无争,反而能赢得他人尊敬,把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存活下去,因为他无私,所以成就自己。而“寡欲”即是减少不合理的欲望,圣明的君主崇尚节俭,是故“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并且节俭也是用来实现社会理想的“三宝”之一。

第三,以民为本。虽然老子的思想主张并不代表普通民众,但他对于底层民众却有着深深的同情。在他的政治思想中,人民群众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老子告诫统治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即民众虽然卑贱但却是国家赖以生存的根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统治者不仅要以谦虚的心态面对百姓,还要尊重百姓的意愿,服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要想落实以民为本的政策,统治者还得轻徭薄赋,“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尖锐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猛烈抨击那些不顾人民死活服文采、带利剑的统治者,他的这些思想都蕴含着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四,慎征伐。老子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坚决地反对战争。“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老子认为在任何时候,战争都是天下失道的表现。因此,老子又说:“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主张统治者在对待战争时应该谨慎,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发动战争,“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且战争会导致社会经济凋敝,“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所以试图通过战争来掠夺别国财物的,往往因战争而损失的更多。老子向往的社会,“不以兵强天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老子有感于当时各国诸侯常以兵戎相见,生灵涂炭,因此呼吁各国兼容并包,以促进各国之间和平共处,造福于民。这体现了道家对生命的关注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无为而治在古代中国的实践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在后来追随者的不断补充完善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与其他思想家“有为而治”的各种主张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成为后世宝贵的思想财富,备受后世封建统治者推崇,对中国古代的政权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纵观历朝历代,在其鼎盛时期,对于政事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内用黄老,外用儒术。”自秦亡,汉、唐开始,直至宋、元、明、清的创建时期,都是如此。秦二世而亡,西汉建立,汉高祖总结秦灭亡的教训,废除严刑峻法,实行轻刑慎罚宽柔相济,松严相当的政策。同时在经济上与民休养生息,一方面轻徭薄赋,刘邦初定天下时就施行“轻田赋”:“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到汉文帝时又提出“务省徭费以便民”,并接受晁错减租税的建议下召减去当年一半租税。另一方面宽律驰禁,“除盗铸钱,使民放铸”,罢免关卡税,驰山泽之禁这使得农业和工商业得以恢复和发展。政治上清静无为,汉朝是在承接了秦各种具体的政治经济制度、施改大纲基础上的“无为而治”,是一种“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的高明统治术。文化上放松控制,广开言路。秦始皇为了统治需要进行焚书坑儒引起文人激烈反抗,至汉朝刘邦建立天禄阁、石渠阁等“国家图书馆”并广开言路,使得各家各派能畅所欲言,实行开明的“无为而治”政策,促进了汉朝文化事业的繁荣。汉朝用“无为而治”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使得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实力大增,社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唐朝建立以后,唐太宗废除了隋朝的苛令,减轻人民赋役,按人口分配土地,使社会和平繁荣,创造了牛马遍野、行不备粮的“开元盛世”景象。清圣祖康熙,在其年少时就登上王位。他遵循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教导,在内有权臣鳌拜,外有强藩的情况下,最终除鳌拜,平三藩。开创了清朝统一稳定的盛景。

回顾历史,再观秦朝,始皇帝修长城,筑宫殿,广征民。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有为”使得人民怨声载道,最终招致了秦二世而亡的悲剧。据此看来,一个国家若能坚持“无为而治”,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让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生产就能稳定发展,人民生活就会富足,国家就会强盛。反之,过多的政令杂税会使得百姓不得安宁,从而破坏社会生产,使得民不聊生,从而导致国力衰败,社会倒退。

二、“无为而治”的意义及局限性

(一)无为而治的意义

“无为而治”以“道法自然”为基础进行科学管理和领导,是一种以最小的领导行为获取最大的管理效益的高超管理艺术。老子希望通过无为而治达到他理想社会的状态,即“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垂死不远徙。虽有舟與,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且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理想社会。这不仅体现出了老子的社会理性,而且表达了农民的朴素愿望,这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具有某些积极进步意义。

就道家思想的本旨而言,“无为而治”思想带有普遍的伦理学意义,适应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与儒、法、墨等学派提出的“有为而治”相区别的一种政治思想,“无为而治”不是大而无用空泛的政治思想,而是一个立意宏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政治思想体系。蕴含了丰富的民主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和平主义等积极因素,为政治家提供了超越时空的非凡智慧,在每一次由动荡到统一的历史转折时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老子基于其对人的欲望即统治者“有为”偏好的认识,认为治国平天下不能“上礼”、“上义”、“上仁”,而应该“道法自然”。“道”是宇宙万物的规律,管理着宇宙万物间的秩序,其运行是“无为”的。它是一种自然政治,这种治世之学,使得一切以其本真呈现,是对人类理想生活的回答。它既可以作为君主南面之术,又可以成为百姓的精神安慰剂和思想武器,“既为统治者设计了一套精微高深的治国之术,又表达了百姓的内在心声,前者为统治者所欣赏与珍视,后者则为百姓所认可和赞同”。“无为而治”试图调节君主和人民的关系,缓和阶级对立,尽管二者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但“无为而治”有助于推动统治者重视君民关系,缓和二者之间的矛盾。既有利于稳定阶级统治,又有利于百姓生存,并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无为而治的局限性

“无为而治”对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方面是存在缺陷的。应该说,道家思想在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面对诸侯国威胁君权、中央集权和匈奴不断入侵的问题时,缺乏理论高度的指导和论述。

老子对人性寄予了太多美好的期望,忽略了人性与社会的复杂,试图通过为政者与百姓内心的修养来避免君民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国家之间的冲突,以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政治理想,却没有认识到在等级与阶级社会里,只通过道德修养是无法调节冲突的,必须动用冰凉坚硬的国家机器,这恰是老子所不愿意看到的。老子的“无为而治”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认识到社会纷争的根源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中说:“不尚贤,使民不争”,即不崇尚贤才异能,使民众不互相争夺。在老子看来,社会道德的沦丧,在于人有争夺之心,而纷争之心的根源在于尚贤。事实上,老子没有认识到民之争心个人私欲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私有财产的积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争既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又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一方面老子提出使民不争表明他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存在错误理解,另一方面老子也错误理解了尚贤与争之间的关系。尚贤不是社会纷争的根源,不尚贤也不能制止社会纷争。

老子强调“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即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人为地使一些难得的货变得贵重,物以稀为贵,提高了难得之货的价值,从而使民众产生偷窃之婪。在这里,老子的说法也有一些问题:难得之货之所以贵重,在根本上并不取决于人的意志,而应由其内在价值决定,价值决定价格,并围绕价格上下波动。另外,盗贼是私有财产的伴生物,难得之货并不是产生盗贼的全部原因,所以不贵难得之货也不可能达到消灭盗贼的全部效果。人淳朴的自然本性的异化或丧失,正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私有制出现和阶级对立产生的必然结果。

2、没有认识到文化的发展是社会的进步

老子认为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礼义制度和文化知识。《道德经》十二章中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他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文明成果会使人纵情于声色娱乐,从而导致道德沦丧和秩序混乱。另外,老子还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按照老子的逻辑,一个国家的社会公正被废弃之后,才有所谓“仁义”的存在。出现了聪明智慧,就会产生严重的诈伪,要想治理好国家就要取消文化,不以智治国。这是一种消极退步的思想,否定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3、空头的理想主义

老子从伦理本位和理想主义出发,希望人们能够返璞归真“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期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希望统治者能慈俭立国,仁德怀民,与民休息,轻徭薄税,节制贪欲,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统治者理应率先垂范,躬身示导,居高位者宽以待民,仁以怀民,被统治者风俗淳厚,和睦相处,不起纷争。但是在阶级社会中,尤其是在历史剧变时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国与国之间为了谋求利益,相互之间攻伐不断。而老子要求统治者少私寡欲、与民为善、慎征伐不啻于与虎谋皮。要求底层人民率性自然,憨厚敦实不啻于让他们放弃斗争,甘愿受压迫,无异于在培养人民奴性。所以,不关老子在理论上对这种理想社会设计的多么动人,多么美好,在实践上也只能是纯粹的空想,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乌托邦。

这是对当时功利主义文化的一种无奈讽刺,也是老子在心灵上的一种自我安慰。

三、无为而治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借鉴

老子的无为、无事政治思想,在西方思想家那里也有过类似的表述。美国第23届总统、共和党人哈里森明确宣布将“最好的政府是管的最少的政府”作为执政理念,美国一贯使用自由放任原则这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相似的。美国总统里根也曾在国情咨文里引用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来阐述他的治国谋略,到胡佛统治时更是极度自由。可见“无为而治”作为一种独特的,可能采取的态度,是颇具现代启悟价值的。它并不是一种治理的模式,而是一种治理的智慧。作为一种治理智慧,它在人类社会的复杂治理中具有普遍的参考性与借鉴性。

(一)无为而治对当代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借鉴

我国政府职能主要有五种,分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生态职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服务型政府和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政府要按照规律办事,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及时转变政府的职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既不人为干涉事物发展,也不肆意妄为,从而真正实现由人治型、全能型政府到有限型、责任型政府转变。

1、建设有限型政府

老子认为,最好的政府就是无为的政府。政府如果无所不为,无所不包,无所不管势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要对政府职责进行重新定位,同时对政府行为进行“反拨”,走向无为而治。老子的这种政治主张与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的有限政府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谓有限政府,即在既定的条件下,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它将一些权力转移给社会、市场、企业等角色。我国政府的改革目标也应该转向有限政府,对政府的权力进行合理的分配。

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日趋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多余,这就需要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中那只无形的手来控制,从我国目前的实际出发,转向对经济保持适度干预的“无为而治”,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经济职能,使之与市场分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为市场建立健全法律制度,规范市场秩序,只对市场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的局限性;然后将政府与企业分开,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让企业自由发挥其创造性。如今我们的简政放权正是还权于市场、社会、企业,这大大提高了政府的服务水平。

2、建设责任型政府

无为的政府是有限的政府,同时也应是责任型的政府。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圣人常常善于挽救人,因而根本没有无用之人,常常善于挽救物,因而也根本没有无用之物。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应该被抛弃,不管他是好是坏我们都要善待他,政府不应以等级、贫富、种族等原因对人民区别对待,政府的职责是保证每一位公民的基本权利,为每一位公民提供服务。现阶段我国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推卸责任的错误倾向,体现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出现的公共责任缺失,如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收费改革在1996年期间并轨的时候,全国年均收费标准约500元,但是到了2005年,收费飙升到5000元左右,上涨了将近10倍。[国家统计局网站;《展望“十一五”;公共服务改革要让百姓满意》]政府在关系民生的公益事业领域的责任缺失直接导致一些人上不了学或是看不起病。责任与社会是共生共存的,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必须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职能道家思想对政治的影响,保障人民的权力,造福于民。

(二)无为而治对当代中国政府治理方式的借鉴

全能统治型的政府管理模式,不仅导致治理的低效率,也给腐败现象带来了可乘之机,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弊病道家思想对政治的影响,道家“无为而治”的古老智慧正好可以起到纠偏的作用。“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之道的核心理念,它不仅在封建的政治管理实践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任何一个政治管理活动都有重要影响。

1、“无为而治”中的民主化管理艺术

老子在他的学术中将管理者分为四类“太上,下之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第一类的管理者,人们只知道它的存在而已,这种“无为”而使民众只知有之的管理者也是最好的。作为政府管理过程中的管理者应该发挥无为而治的领导风范,不必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他们只需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依靠管理的体制进行管理,做好沟通协调工作,激发被管理者的热情和责任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政府管理是对人和事的管理,这就要遵循人的本性及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不可脱离实际人为的去创造规律,去实施一些像“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不切实际的政策,这就违背了“道”的规律。

同时领导者还需以人为本,人心向背关乎管理的成败,尊重并善待被领导人,那么就会有所成就,从而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地。“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当管理着真正做到以百姓之心为己心,做到“德善”、“德信”,顺应民心,遵从民意,才能企及“无为”的目的,使事业立于不败之地。“民为本,本固则邦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创造者,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障人的全面发展。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管理之道,需要政府领导干部摒弃官本位思想,坚决反“四风”,自觉做人民的公仆,取“无欲之德”达到“无不为”、“无不治”的效果。

2、“无为而治”中的政府运行方式

:无为而治;政治思想;老子;道家引言

老子认为,在管理领域,狡诈不如法制,法制不如德治,德治不如无为而治。政府管理者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为被管理者留出自由民主的时间,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自己的无为达到无所不为的境界。在公共管理领域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能力,加强社会的公众监督力度。“治”是“无为而治”的重心,政府治理涉及到大量国家日常公共事务的处理,如果政府管的过多过细过死,就会分散精力使该管的没有管好,又插手干涉不该管的,从而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一方面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应势利导,把权力分给市场和社会,建立公益诉求制度。另一方面,政府应当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赋予公众表达自身权益的自由,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认同意识,实现政务公开透明,维系国家机关与民众之间的交流与信任关系。在“无为而治”政治思想的指导下,最终使我国转向“小政府,大社会”新型政府运作方式。

结语:越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风霜,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对我国现代政治的发展影响深远,目前我国政府正处在从从等级政治转向民主政治,从集权政治转向分权政治,从人治型政府转向法制型政府,从无限政府转向有限政府,从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的改革过程中,“无为而治”思想可以为其提供丰富的参考价值。当代政治家要善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无为而治”与我国的和谐社会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充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民主、科学的决策,建设更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参考文献

[1]丁原明著.《黄老学论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12(2005.1重印)

[2]麦贤宾注译《老子道家智慧一本通》[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5.3

[3]王泽应.《自然与道德----道家伦理道德精粹》[M].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4]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M]--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2013.12重印)

[5]张师伟.黄老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及其治理智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6]朱冬梅.老子“无为而治”执政思想初探[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7]朱平安.老子“无为而治”政治思想发微[J].十堰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1期

[8]沈春萍,范赢.“无为而治”管理思想与现代政府管理[J].科技视界.2017年第1期

[9]吕有云.从道家“无为而治”理念看我国当前政府职能转变[J].法制与经济.2006年第4期

[10]郭建芹.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对当今政府职能转变的借鉴探究[J].文化与传播.2016年10月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