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及其对道教初创时期产生的影响做出简要分析

摘要:道教至东汉产生以来已由1800年的历史,而道家思想的产生却要追溯到战国中期或更早①。道家与道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但是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道家思想及其对道教初创时期产生的影响做出简要的分析,试图从此分析中还原真实的早期道教。

关键词:道家;道教;黄老

一、 道家思想产生及其主要内容:

关于道家思想何时产生历来是众说纷纭的,有些学者主张战国中后期,有些学者主张汉初形成,这里笔者认为道教思想形成于战国中期的说法是站得住脚的②。因为从道家的代表人物的活动范围及其年代来看,他们主要以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为中心,而稷下学宫的形成是在战国中页“田氏代齐”之后的事情,《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谓:“康公之十九年,田和立为齐侯,列于周室,纪元年。”也就是说黄老思想是在公园前386年之后,大概在公元前320年左右形成的一个学派,《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而“道家”此概念最早出现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汉史学家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一文中指出:“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道家思想的起源,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道家思想及其对道教初创时期产生的影响做出简要分析,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司马谈于此处所说的 “道家”,就是“稷下黄老”。“黄老道家”即“黄老学”实则为关于如何治国、称王的学说,和后期道教所宣扬的扬善惩恶、修身炼性是大相径庭的。

后期汉代学者刘向也持与之相似观点:“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道家思想的起源,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当代学者蒙文通先生在其论文《略论黄老学》当中也对黄老道家与后来演化生成道教的主要思想作了详细的比较,并且得出结论认为:“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言兼刑名,理归仁义,黄老学和周秦各派的异同区分,尚即在此。③

由以上分析可见,道家思想是应当时齐国执政者需要,繁荣于稷下学宫以假托黄老之言为主体的,兼采法家“刑名”主张的学派。黄老道家之所以兴盛于当时,是由于它提倡的是一种“绝圣去智”的维护统治阶级的权术思想。这种思想的繁荣兴盛对以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④。

二、道教的形成的背景及其思想来源

道教形成于东汉中期,最早出现道教这一概念的经典是《老子想尔注》,在此之前,只有“黄老道”见于史书,“黄老道”一名最早出现自《后汉书•王涣传》:“延熹(公元158―166)中,桓帝事黄老道,悉废诸房祀”。道教形成经历了统治阶级思想两次大的变革:

汉武帝前期,统治阶级倡导以黄老思想来统治人民;汉武帝即位以后,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中国社会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步入了“大一统”的封建社会。

汉朝开国时期,可以说是个民生凋敝,千疮百孔的社会。汉朝在开国之际竟找不出一辆像样的马车,以至于汉初出现了布衣丞相坐牛车上朝议政的局面。然而,汉初统治者吸取秦灭亡的原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道家思想及其对道教初创时期产生的影响做出简要分析,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在继承秦朝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了“清净无为,与民休息”的政治主张,《史记•曹相国世家》谓:“萧何为法,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在经历了汉初的“与民相安无事,休养生息”之后,汉朝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道家思想的起源,《汉书•食货志》谓:“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文景之治”的出现可以反应出道家黄老思想在汉朝前期的繁荣状况。首先说汉朝与秦朝之间的关系,史学界定义为汉承秦制,从《史记》、《汉书》的记载来看,汉朝的地方行政及官吏制度是完全继承于秦朝的制度。而秦朝得以强盛是通过韩非、商鞅变法来实现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家思想在战国中后期及汉朝前期是可以说是真正的显学⑤。

汉武帝即位以后,国家的方针策略有大的转变。武帝即位前期,国家从一个“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的国家走向了“文景之治”。武帝为了打击地方豪强势力维护其封建王权统治,在思想上采取了“摆出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孝文时颇徵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这说明在汉朝前期一支独大的道家思想逐渐被儒家思想所取代,这一点可以从《史记•郑汲列传》中看出:“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及事益多,吏民巧弄。上分别文法,汤等数奏决献以幸。而黯常毁儒,面触弘等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使不得反其真,以胜为功。上愈益贵弘、汤,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武帝时期,从其所任用的官员出身来说大部分出自儒门,从公孙弘、张汤,到后来的主父偃,直到董仲舒,统治阶级的思想从尊儒斥道发展到“独尊儒术”。但武帝时期提倡的儒家是“神”化的儒家,其中也杂糅了许多道家及原始鬼神信仰的思想,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莫非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和善恶报应说。《春秋繁露》谓: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备,虽百神犹无益也。……孔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多福者,非谓人也,事功也,谓天之所福也。”

“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秋清以杀,冬寒以藏。……圣人副天之所行以为政,故以庆副暖而当春,以赏副暑而当夏,以罚副清而当秋,以刑副寒而当冬。……故曰: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

“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

可以说董仲舒是将儒学宗教化的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他的学说中首先提出了一个有意志的“天”的存在,这个“天”创造出世间万物,并规定了他们彼此间的关系。而帝王也要顺从于“天”的意志,即“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如若违反天的意志行事,天就会降灾祸于人世:

“所闻曰:天下和平,则灾害不生。今灾害生,见天下未和平也。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行也。”

“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僻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灾害起。”

在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学说的影响下,当朝儒者以托神意制造政治预言的谶语和以神的意志解释儒家经典的纬书大肆兴起,这种思想对后期道教的形成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後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东汉光武帝还因为桓谭反对谶纬神学责斥其“非圣无法”。

以上事例说明谶纬之学的思想在汉朝当时的大环境下世根深蒂固的,所以在东汉五斗米道、太平道组织的农民起义中都出现谶语验世也不足为奇了。

至此,汉朝思想变革过程已经完成。前期以老子“无为而治”为当时主流思想;从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种文化思想的传播并非凭借官方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旧有文化并不会即刻消失,相反可能以另一种形式保留下来,这点可以从早期道教产生过程中得以说明。

除了道家思想和儒家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外,道教还受到原始神鬼思想和墨家鬼神崇拜的影响。中国古代鬼神崇拜由来已久,但真正进入阶级社会后这种崇拜思想才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论语•泰伯》谓:“子曰 :“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汉书•郊祀志》谓:“故有神民之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史记•封禅书》谓:“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名堂以配上帝。”

《墨子•明鬼》谓:“尝若鬼神之能赏贤如罚暴也。盖本施之

道家思想及其对道教初创时期产生的影响做出简要分析

国家,施之万民,实所以治国家利万民之道也。”,“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鬼神之有也,将不可不尊明也,圣王之道也。”

对于鬼神信仰是存在于官方的意识形态当中的,其根源无非是为了麻痹百姓维护其统治的需要,这些鬼神信仰在道教创立和发展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道教教派的神鬼谱系是释儒道三教当中最为完善的。这点可以从道教有关神仙传记和戒律的文献当中观察到。⑥

经过以上的整理,我们可以对“道家”与“道教”这两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道家”主要是指形成于战国时期以老子思想为基础的一个哲学流派,其组成主要为以下三分支:1. 稷下黄老学派;2. 盛行于秦晋的法家刑名学派;3. 南方“庄周”学派。在此三派中,对后期道教教义形成影响最大的当为庄学。“道教”则是一个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以老子为教主的教团组织,其初创时期的主要思想源于道家思想、儒家天人感应学说、谶纬神学和原始鬼神信仰,其教义内容庞杂,涉猎医药、养生、伦理道德、文学政治等诸方面的内容,而作为其组成部分之一的“道家思想”,对后世道教发展及中国哲学发展影响颇深。(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四川;成都;)

注解:

① 道家思想是受到老子思想影响而产生的,根据老子生活的年代来推断,我们可以推断道家思想是战国中期产生的。

② 参见注①

③ 蒙文通先生在其著作《略论黄老学》中,将道家思想概括成三个流派,即以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北方道家,以秦晋为中心的法家刑名学派和以庄周为代表的南方道家。

④ 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就是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出现的

⑤ 关于当时哪种学术为当世“显学”,《韩非子•显学》谓:“世之显学,儒、墨也。”但笔者认为整个战国中后期直至汉武帝前期真正的显学是“黄老道家”,因为从战国七国变革者(商鞅、慎到、管仲等)都是黄老学说的代表。

⑥ 可以参看《列仙传》《女青鬼律》

参考文献:

[1] 《论六家要旨》司马谈

[2]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刘向

[3] 《略论黄老学》蒙文通

[4] 《史记》司马迁

[1] 《道教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前景》胡孚深、张群英

[2] 《道家与道教》任继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