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思想与古典园林山水空间的构建为依托

园林设计中人们经常提到“天人合一”,我们将其称为一个思想。可以说,“天人合一”思想已经渗透到社会上的各个方面,中国的建筑、环境、文学、绘画、园林等都与“天人合一”的相关理论有关。本文以“天人合一”思想与古典园林山水空间的构建为依托,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对皇家园林及私家园林山水布局的影响。

从“天人合一”成语的产生多角度解释“天人合一”中人作为主宰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站在东西方文化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人性化”的中国的空间设计,得出了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掇山理水要自然如真的构成法则,阐明“宾主明确,主景突出”“开合有度,疏密有致”“虚实结合,藏露相宜”等诸多布局谋略,对当代园林建筑、植物配置、景观空间等要素的手法布局深入研究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价值,可谓意义深远。

一、“天人合一”主张下的东西方空间形式

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张载说:“性与天道云者,易而己矣”。(《正蒙·太和》)他认为性与天道具有同一内容,即是变易。程颐说:(“道与性一也”。)《程氏遗书》卷二十五》说:“道未始有天人之别。”(同书卷二十二上)他认为天道、人性、人道是同一的,其内容即是理,也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

张程也肯定性与天道的同一性,但张载以为这道即是变易,程颐则以为道即是理,这是彼此不同的。对于“天”“人”抽象概念的理解,看似复杂,实质是一种简单的文化。西方人喜欢层层推理“天人合一”思想与古典园林山水空间的构建为依托,逻辑思维和严谨性是他们的标志。仅从这点来看,中国人的文化是强调人性、以人为中心的。

“天人合一”中,人是文化的主宰,中国的文化中没有发明出具有震撼力的宗教建筑,而是由“几间房子”横向排列,从长边的中间进入室内,随后转身向外坐落,立刻就能掌握全部空间,没有任何的神秘和隐藏的味道。左右两边均为居室,毫无私密可言。中国的宇宙观是人体的扩展,反映在建筑空间上则可以理解为对称,“对称”这个观念,反映了对人体形态的看法,我们将世间万物返回到人体中去解释,这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观念。

因为人体是对称的,以人为本的建筑总是对称的。西方文化中并没有真正的对称。帕台农神庙——在图面上看上去是对称的,可是它没有一条中轴线,人们感受不到对称之美,所以不能称为对称。西方真正有对称观念是在文艺复兴以后,那时的建筑被称为人文主义的建筑。在文艺复兴以前,西方历史上也有对称的建筑——古希腊罗马的庙宇,但西方古典建筑的对称性并非直接源于人文主义“天人合一”思想与古典园林山水空间的构建为依托,而是对形式和美的要求。古希腊是通过数学秩序来追求对称。西方古典建筑是“对称性是几何数字化”推理的结果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并非以人为中心直接诱导的结果。

二、“天人合一”礼制下的空间形制

殷周时期,产生的以礼制为代表的人文精神。这种以礼制为代表的思想建立了中国文明的伦理秩序,而秩序的目的是和谐。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吾得而食诸”?这种以礼制为代表的秩序,反映在建筑空间上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空间观。

在中国建筑中,台基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产生的原因也许与防水防患有关。我国古代的墨子提到台基是用于防水、防潮湿的话,但这绝不是台基出现的主要原因。西方文明中也出现了建筑的台基,台基代表了很明显的精神意义。由于文化的不同,我国出现的台基体现了社会中体制的一部分。

“周代的规定,王阶崇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一般平民大约只有一尺了”。这说明了台基是建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明确规定了建筑中台基的等级制度。台基到达一定的高度有山的形象,这时就具有崇高、伟大的意义。当其近乎于山的形象时,就与神接近了。台基之上的一个木架构,是用柱子和梁构成的,柱梁的大小与上面所涂色料的颜色也成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

三、“天人合一”空间中的审美辩证

“天人合一”是打造山水美的最高境界,一直贯穿于造园理论和实践之中。“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客观环境的相适应,人的主观动作要与园址的自然环境、造园风格、大小、地形地貌等等相适应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如“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精而合宜”“妙于得体合宜”等,都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园林中的表现。

由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人们纵情于自然之物,在自然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精神和情感上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因而,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也就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似得自然之趣”“境仿瀛壶,天然图画”等都是“天人合一”的重要表现。在山水布局上,中国古典园林讲究的是极尽自然,用人工山水模拟大自然的真山真水,以假乱真,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创造出天然的自然风景和人造的物质环境综合而生的立体空间艺术——“第二自然”,在掇山理水之前,要将园林山水的整体意向把握在心中,所谓“意在笔先”,这样在掇山理水时就可以运筹帷幄、一泻千里。

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与中国传统绘画被誉为“姊妹艺术”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其造园手法与山水画论有着不可隔绝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很多都是由从事绘画或善于绘画的人设计的,园林方面的著作也多是由其所著,因此,受到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影响的园林山水布局理论与山水画的布局理论之间互为渗透。

中国古典园林以园入画、因画成景,体现了鲜明的艺术风格,让处于园中的人如同生活在诗情画意之中。中国山水画构图也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同理,园林的山水布局也是决定园林造园好坏的先决条件。园林山水布局如同山水画构图一般,必须与立意相结合,强调规律性和辩证法,运用辩证统一规律,体现在形式上就是宾主、呼应、远近、虚实、疏密、聚散、开合、藏露、大小等。从道家思想的角度看,中国古典园林之美正是建立在景观要素之间布局的虚实、藏露等辩证关系相生相需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