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女的妈咪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

整理/闺女的妈咪

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道家自春秋以来,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发展历程曲折但生命力极为顽强,可以说成型于春秋、兴盛于战国、挫折于秦、辉煌于汉初、被压于汉武、复活于魏晋、复兴于晚清。道家思想博大精深,《中国哲学简史》中将其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现在我们就来梳理梳理这三个阶段主要人物及思想。

一、道家第一阶段:杨朱

闺女的妈咪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

在很多总结道家思想的文章里,似乎都把他遗忘了,但正如冯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阐述的那样,杨朱对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完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张探求内在自我安身立命的境界,以摆脱社会的束缚,偏向于个人人性的追求。认为只有重视人类本有的自然性,人才会快乐,才能“全性保真”。这点和老子有些不同,更加侧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汉初道家思想,“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是人应该追求的,并能从追求这些物质中得到满足,为何要放弃?总体而言杨朱彻底否定了儒家礼法道德,又摒弃了墨家的禁欲,走向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政治主张上闺女的妈咪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杨朱就是我们熟悉的“一毛不拔”。《列子·杨朱》中记载杨朱说过这样一段话:“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这“一毛不拔”的学说使杨朱背上了千年“极端自私”的恶名。实际上,这句话表面意思是人人都只管自己生死,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然而还有一层暗含的意思就是人人都不付出则天下大治,弱者没有义务为强者无偿付出,颇有后来道家无为思想的雏形。因为杨朱认为当时礼坏乐崩的局面是由于“妄为”造成的,人人都不为,就不会瞎折腾,世界就和谐了 。这是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生死,看物我。 普通百姓牺牲自己去满足国家的利益是不对的,把整个国家的利益拿来给一个人享受,更是不对.如果人人都能对自己的利益做到一毛不拔,则这个天下就算真正大治了。看似无为,实则每人都在作为。

二、道家第二阶段:老子

老子的思想存于《道德经》(又称《老子》),被当作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讲究物极必反之理汉初道家思想,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

闺女的妈咪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

一是以“道”为本的天道观。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一切由道生出。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其一,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其二,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其三,道是无。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就是“无”。

二是“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承认转化汉初道家思想,但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在战略上,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的力量莫过于它。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三是“虚静”“玄鉴”的认识论。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他还宣扬“涤除玄鉴”的直观方法,教人们洗心内照。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反对启迪民智,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此,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

四是“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向往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表现出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

三、道家第三阶段:庄子

庄子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鲁迅先生对庄子文章的评价极高,说庄子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庄子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真人,代表作《庄子》受封为《南华经》,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主要有以下思想。

一是无为而治。庄子的无为理由与老子完全不同。老子无为的理由是反者道之动,为了实现真正的伟大社会成果,不能妄动而要遵循规律。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而庄子的无为,其理由是万物(也包括所有人)都是自由自在的时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越多规矩越多就越失去自我,也就越失去幸福。所以任何非自然的规矩,都是压制人幸福的。

二是逍遥游。是论幸福的两种方式。首先,庄子反对礼和法,以及一切“普遍性”社会道德。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所谓的普遍道德,只不过是削足适履,压制人的自然本性而已。所以,逍遥游的第一个层次是各自的幸福,万物各有其本性,本无所谓高低,只要各自充分而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自然能力,就是同等幸福的。比如小鸟的幸福就是枝头高歌,大雁的幸福就是千里迁徙。各有各的幸福,但只要都实现了自己的自由,那他们是等同的幸福。逍遥游的第二个层次是高级的幸福。前面那种是低级的幸福,是有差异的幸福。那种有差异的幸福其实不可能真正圆满,因为万物都不可能真正“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万物都受到各种制约。所以,更高级的幸福只能是与天地融合闺女的妈咪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即天人合一。这个境界,超越了万物的区别,超越了人与世界的区别,人本身已经感受不到,完全融入天地中,于是获得永恒的幸福。

三是齐物论。是论知识的三种层次,代表了庄子的最高境界。知识的第一种层次,是惠施十论的层次——相对论。人人都只掌握片面的知识,妄图用自己对片面知识的定义,来影响别人,获得认可。庄子说,假设我与你辩论。我赢了,就代表我一定对么?你赢了就代表你一定对么?未必。我们再找第三人评判。第三人支持我,就代表我一定对么?第三人支持你就代表你一定对么?未必。一切都是相对的,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知识的第二阶段:照之于天。这个阶段大致等于惠施所谓的大一,小同异上升到大同异。不过惠施仅仅把这个作为最高理想提出来,并没有深入论述。而庄子的最高阶段并非这个阶段,对这个阶段的论述比较详细。万有,也就是各种各样知识,都是来源于“一”的,也就是万物之母的那个唯一的“有”。从道的观点看,每物都恰好是每物的那个样子。万物虽不同,都统一于一个整体,就是一。道行之而成道谓之而然,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无毁复通为一。知识的第三阶段:混沌与坐忘。既已谓之一,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与惠施不同。庄子认为一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可以思议,则至少言与思就在这个一之外,那就不是真正的一。于是真正的一是不可言说的。于是只能是混沌,达到混沌状态的才能真正掌握绝对的知识。为什么要弃智,因为相对的知识导致区别,而坐忘才能真正同一于天。不过原始的无知,不是有知后的坐忘,二者完全不同。

62

闺女的妈咪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