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道家儒家关于社会经济思想两派思想的根源

从《吕氏春秋》的观察中,反映出中国哲学里道家和儒家关于社会经济两派思想的根源。这两派思想主张如同两极那样背反,但它们又像同一个轴的两极,两个方面都同样反映了农民的思想。 “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40章) 在比较儒道两家的不同思想之前,让我们先看一下两家共同的一种理论思想,就是都注意到,无论在自然和人生的领域里,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种趋向,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借用黑格尔的哲学术语,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对它自己的否定。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主题,也是儒家阐发《易经》时的一个主题。它无疑受到太阳、月亮运行和四季嬗替的启发。对农民来说,注意这些自然变化是农业生产的必需。 在《易传》中说:“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系辞传》下)又说:“日盈则昃,月盈则食。”(《封卦·彖辞》)《易传》中称这样的运动为“复”,《复卦·彖辞》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在《道德经》40章,我们也读到类似的话,说:“反者道之动。” 这个理论对中华民族有巨大的影响,帮助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中国人深信这个理论,因此经常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另一方面,即使处于极端困难之中,也不失望。在刚结束不久的抗日战争中,这种希望成为中国民众的心理武器,即使处于最黑暗的时期,还深信:“黎明即将到来。

”正是由这种信仰形成的意志帮助中国人民度过了这场战争。 这个理论还对儒家和道家都主张的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不为已甚”(见《孟子·离娄下》)“毋太过”成为儒道两家共同的格言;“过犹不及”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异同,但处事宁愿不及,也不要过甚,因为行事过分,就将适得其反。 对自然的理想化 道家和儒家不同,因为他们是对农民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加以理论化。农民生活简单,思想纯真。道家从这一点出发,谴责文明,鼓吹反朴归真;并把儿童的天真烂漫理想化,而鄙视知识。《道德经》第80章说:“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难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不是对农民社会的田园诗式颂歌吗? 农民时时和自然打交道,他们爱慕自然。道家把这种爱慕发挥到淋漓尽致;同时把属于自然和属于人的东西严格区分,一个是自然的,另一个是人为的。自然令人快乐,人为给人痛苦。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荀子评论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道家这种思想最后发展到主张“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与宇宙合一。 家族制度 农民靠土地生活,而土地是无法挪动的。地主阶级出身的读书人也无法离开土地。一个人若没有特殊的才能,他无法离开祖辈生活的这片土地;他的子孙也只有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这就是说,同一个家庭的后代,由于经济的原因,不得不生活在一起。由此发展起中国的家族制度,它的复杂性和组织性是世界少有的。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这种家族制度的理性化。 中国的社会制度便是家族制度。传统中国把社会关系归纳成五种,即君臣、父子、昆弟、夫妇、朋友。在这五种社会关系中,三种是家庭关系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异同,另两种虽不是家庭中国哲学里道家和儒家关于社会经济思想两派思想的根源,却也可以看作是家庭关系的延伸。譬如君臣关系,被看成是父子关系;朋友则被看作是兄弟关系。这还只是主要的家庭关系,此外还有许多。在中国最古老的辞书、著于公元前的《尔雅》一书中,有关家庭各种关系的名称有一百多种,其中多数在英语中没有相当的词语。 中国的祖先崇拜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世代居住在一个地方的一族人,他们追溯首先在这地方定居的祖先,敬拜他。祖先成为家族的共同象征,为一个巨大复杂的组织,这样一个象征是必不可少的。 儒家思想中的一大部分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性论证,也就是它的理论表现。经济环境成为这种社会制度的基础,儒家思想反映了它的伦理价值。由于这种社会制度是一定经济条件的产物,这些经济条件又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因此,对中华民族来说,这个社会制度和它的理论表现都是自然而然的。正是因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正统的哲学,一直保持到近代欧洲和北美工业化的潮流侵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为止。

入世和出世 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社会哲学,也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异同,道家则强调人内心自然自动的秉性。《庄子》书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就是指社会。公元三四世纪(魏晋)间,道家思想再次兴起,当时人认为,孔子重“名教”(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化),老庄贵“自然”(顺事物和人的本性)。中国哲学中的这两种思潮大体类似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思潮。试读杜甫和李白两人的诗,这两位伟大的诗人都生活于八世纪,从他们的诗里却不难分辨出中国思想两大流派——儒家和道家——对两人的不同思想影响。 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是相反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得以较好地取得平衡。 在三四世纪间,有一批道家试图使道家思想靠近儒家思想,后世称他们为“新道家”;在十一、二世纪间(宋朝),也有一批儒家试图使儒家思想靠近道家思想,后世称他们为“新儒家”。这些运动使中国哲学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 在本书第一章里,我已经指出了这一点。 中国艺术与诗歌 儒家把艺术看作是道德教育的工具。道家对艺术没有正面提出系统的见解,但是他们追求心灵的自由流动,把自然看为最高理想,这给了中国的伟大艺术家无穷的灵感。

由于这一点,许多中国艺术家把自然作为艺术的对象,就不足为怪了。中国美术作品中的许多杰作都是写山水、花鸟、树木、竹枝。在许多山水画里,山脚下、溪水边,往往能看见一个人中国哲学里道家和儒家关于社会经济思想两派思想的根源,静坐沉醉在天地的大美之中,从中领会超越于自然和人生之上的妙道。 在中国的诗歌里,让我们读陶渊明(公元372-427年)的诗《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正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从网上找的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