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的我一直在追问--为什么是这样的?

文字,是内心中神圣、纯洁、至上的“佳人”。“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和,乃敢与君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道出了我与“佳人”的“命运共同体”。阔别一年之久,不是把你忘却,而是深深将你埋藏内心,与我同呼吸、共日月,感受成长中的“波澜”与“涟漪”,低头娇羞似的温柔让我缠绵良久。

人为什么活着,“人生而……”的命题,这类终极式的命题,似乎和自然科学中的公理一样不容质疑、展示着多重积分的幽静与神秘。然而,好奇的我一直在追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好奇一旦萌发,便挑战着现已形成的“三观”,冲击着现有的知识体系与框架,撼动着曾经奉为圭臬的“方法论”。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三观”,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现代道家思想矛盾论,只不过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际遇感受程度不同而已。从整个人类角度看,“三观”是复数,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并且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三观”,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既然是复数,必然就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矛盾性。

先来看看多样性,“拿得起”的儒家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放得下”的释迦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想得开”道家观--“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诸子百家的观念—兵家的“兵者,诡道也”、 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法术势”、阴阳家的“阴阳五行”等等,这些灿烂多彩的“三观”成为我们中国思想史璀璨结晶。西方社会中古典的“小国寡民、城邦政治”、“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近代的“《神曲》与《十日谈》”、“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现代的民主与法治、人权与道义,这些多元的“三观”成为西方思想史上发展的“节点”。再看复杂性,从时空角度看,不管这些“三观”是否存在于同一时代—考虑到“三观”的连续性和继承性——都存在兼容的问题现代道家思想矛盾论,这就涉及“矛盾论”中的对立性与统一性问题。同一时代的“三观”、不同时代的“三观”、东西方的“三观”多层次、立体化、全方面的交织与碰撞、融合与发展,同时这也连带着第三个属性“矛盾性”。既然是“矛盾”的,而且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要求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和把握“三观”。

联系是普遍的,错综复杂的,这就要求我们抽丝剥茧、条分缕析,找出关键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那个“点”,从而起到“四两拨千斤”、“提纲挈领”的效果。发展是必然的,因为发展的动力是否定之否定,然而要充分认识与把握住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否则会挫败前行奋斗的信心,同时还要把握住实践是检验现有认识体系与框架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深刻认识到这个过程具有反复性。

基于以上认识,将“三观”化作实际行动,需要科学的“方法论”。何谓科学的方法论,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上升之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去指导自己的实践。中学时代非常喜欢数学的归纳法,大学时代非常喜欢计算机专业课中的“算法”,而将自然科学中的一些方法应用到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就有点“招架不住”。历史素材的欠缺与不全面,导致认识、分析问题时有失全面、系统和整体。

运用“发展是一个过程”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把握事物,是非常有裨益的。为什么经济学会有宏观和微观之分,何谓宏观与微观?应用历史思维,把握“发展是一个过程”方法,探究便知原来经济学是不分宏观与微观。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经济,到凯恩斯“看得见的手”政府干预,再到1929年至1932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出现的“滞涨”,萨缪尔森提出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学习是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一起,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在一起,才能不断巩固“三观”和“知识体系与框架”。

应用理论指导实践一定要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否则再正确的理论都不会指导实践,一定程度上反而会严重阻碍实践的进行。如在自然科学领域现代道家思想矛盾论,将应用于宏观世界的“牛顿经典力学理论”应用到微观世界,将应用于微观世界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应用到宏观世界,无异于放错位置的真理“垃圾”;在社会科学领域,将经济学领域“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应用到社会学领域和政治学领域,就很难理解“公平与正义”,就更谈不上理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谈了以上一些“三观”和“方法论”的理论知识。其实,散文是我挚爱的,因为可以任由思维驰骋,天马行空,触摸到“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清幽与神秘,同时拿捏着“形散而神不散”的核心;小说也是我挚爱的,因为可以将矛盾的焦点集中至主人公“我”,甚至将不同人物的矛盾、不同时空的矛盾都集中于此,让读者收获着那份“感同身受”,毕竟小说是“来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诗歌亦我所爱,清新飘逸、豪放洒脱、温婉幽怜好奇的我一直在追问--为什么是这样的?,好不惬意。

谈了这么多好奇的我一直在追问--为什么是这样的?,一言以蔽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文字——“佳人”——在书写中彰显出婀娜与绰约,在时代中掀开伊之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