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你知道吗?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根本原因)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形成与迅速发展。(物质条件)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阶层崛起,受到统治者重用。(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③文化上,私学兴起,培养了大批人才。

(2)主要流派:

①道家: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认为时间万物都是相对的,“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提出“消遥”的人生态度(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认为放弃了一切等差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儒家

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政治思想:“仁”和“礼”为核心思想。提出“为政以德”, 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含民本思想);主张“克己复礼”,维护等级名分制度。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在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伦理思想:“性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和舍生取义。

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政治思想:主张“仁义”和“王道”;以礼教为主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你知道吗?,礼法并施;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伦理思想:“性恶论”。

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

“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③墨家:墨子:主张 “兼爱、非攻儒家道家法家三家思想的异同,尚贤、尚同、节俭”。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④法家:集大成者是韩非。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代表了新兴地主的利益,其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

(3)历史意义(评价):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最早的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促进了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的发展。(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法家学说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初的黄老之学: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有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1)背景: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统治权的需要。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你知道吗?

①经济上: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

②政治上: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上: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汉初奉行的黄老“无为”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④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并向其咨询治国方略。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思想渊源: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发展儒学,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之长。(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

①提出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②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神化皇权,加强皇权)

③提出 “三纲五常”(维护统治秩序)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重用儒者参政;③将儒家经典规定为教科书,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3、影响(评价):

①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儒家道家法家三家思想的异同,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国家统一;

②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③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④但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宋明理学

(1)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盛行,使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②隋唐时期,儒学家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你知道吗?

③宋代士大夫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

(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程朱理学: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

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代表作是《四书章句

集注》。其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和“心性论”, “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张“格物致知”把握“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理学以道体为核心,以穷理为精髓,以去人欲为存养功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以成圣为目标。天理,即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使儒学真正摆脱了几百年来佛教和道教的冲击,重新恢复了权威和信心,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起重要作用。元代,朱子学成为官学。】

陆王心学:南宋的陆九渊和明朝的王阳明(王守仁)。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提出“发明本心”,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

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3)影响:(理学的实质:理学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宋明理学的形成,使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进程;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深远影响。

①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②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你知道吗?,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相同点:目的都是维护专制统治;内容都是儒学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是世界本原是“理”;产生的影响相同。

不同点:①哲学上,前者是客观唯心,后者是主观唯心;②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上,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陆王心学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③把握理的途径上,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陆王心学主张进行内心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4、明清之际儒学思想

(1)背景:①经济上(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你知道吗?

②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矛盾激化;

③思想文化上:理学僵化,文化专制禁锢思想,纲常礼教扼杀人性;

④对外上:西学东渐,西方自然科学传入中国,开阔人们的眼界。

(2)实质: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李贽:明后期的“异端”思想家(“离经叛道”),著作有《焚书》、《藏书》。对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的挑战,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其主要思想主张:

①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理”在日常生活中,批判“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个性发展;②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盲从孔子;

③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④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的观念,还赞扬农民起义,倡男女平等。

黄宗羲:著有《明夷待访录》。其主要思想主张:

①抨击君主专制,“君主乃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③主张“工商皆本”。

其思想是明末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顾炎武: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其主要思想主张:

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②提出了“亡国 ”与“亡天下”的区别(梁启超归纳为“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③ 主张“经世致用”。

王夫之:著有《船山遗书》。其哲学思辨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其主要思想主张:

①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②哲学上,主张物质是第一性,宇宙万物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理在气中。(唯物主义思想)③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 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即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共同的进步思想主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倡导 “工商皆本”。思想上,主张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经世致用”,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建具有时代色彩的新思想体系。

(4)影响:

进步性: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反映,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冲击;为儒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具有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作用。

局限性:这种批判思想仍属于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未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推动社会的转型。

专题小结:

◆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初创:春秋时期, 孔子的 “仁” 、“礼”

2、形成: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荀子的“礼法并施”

3、重创:秦朝 “焚书坑儒”

4、主流: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

6、融合:唐宋时期 ,“三教合一”

7、重兴:宋明时期,形成以“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观念系统

8、扬弃: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儒家道家法家三家思想的异同,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 儒家思想的现代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

◆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批判继承,辩证看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评与欧洲启蒙运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