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易占 第七章王观的进士同年——如皋知县

第七章 王观的进士同年—如皋知县曾易占的子侄女婿们

孔子学生曾参后裔,江西南丰曾易占,天圣十年(1032)至景祐二年(1034)任泰州如皋知县。嘉祐二年的贡举,有次子曾巩、三子曾牟、五子曾布及侄儿曾阜,女婿王无咎、王彦深,参加了殿试,6人与如皋王观同科举进士。

曾易占的有关情况,我在《如皋孔庙·名宦祠》做过介绍。这里着重围绕他的子侄、女婿们参与此次贡举的情况做些梳理。

曾易占 第七章王观的进士同年——如皋知县

江西南丰曾氏,孔门弟子曾参之后裔。曾巩的祖父曾致尧,在南唐后主李煜时中进士,却不就仕。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复举进士,初任符离(安徽宿州)主簿、梁州录事参军,后升著作佐郎、直史馆,改秘书丞,出为两浙转运使。

父亲曾易占,天圣二年(1024)进士。历太子中允、太常博士。知如皋、玉山,刚正不阿,政绩斐然。由于他儿子曾布得以富贵,荫补太庙斋郎,封鲁国公。景祐四年(1037),因遭人诬陷,坐法失官,配广南衙前编管,此后家居十二年乃卒。据时人记载,曾乃受诬而被除名,但他并不戚戚于怀,反能通达自放,从容著述,时人颇称道于此。

曾易占家庭生活很不幸。妻周氏生子晔后,早逝;续弦吴氏(即王安石妻柘冈吴氏之祖父吴敏之妹),生巩、牟、宰与一女,仅11年即病逝;再娶朱氏,生布、肇与八女,共生六男九女。

孔子学生曾参

曾巩的兄弟姊妹依次为:晔(常年多病)、巩、牟、宰、布、肇,妹九人。现存资料显示,嘉祐年间,曾巩与苏轼、苏辙兄弟,是拜在欧阳修门下的。没有资料提及曾氏其他兄弟有没有抑或是拜在谁的门下;大多是在曾巩的带领下耕读。

我们不妨看看我大如皋知县曾易占的几位子侄、女婿们的情况:

一、曾巩的早年生活

曾易占 第七章王观的进士同年——如皋知县

我们先来看看“千年曾巩一醇儒”的早年生活。

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北宋天禧三年(1019)农历八月二十五日,出生在江西南丰县一座门宇轩昂、前堂五进的大宅中。从他的祖父曾致尧太平兴国八年(983)举进士起,77年间曾家出了进士19位。

天圣二年(1024)曾巩6岁时,父亲曾易占考中进士;天圣四年(1026)十月十五日,生母吴氏卒,年三十有五,曾巩8岁;天圣六年(1028)父亲赴真州(今仪征)任知监,曾巩10岁,生母亡故,曾巩该在父亲身边读书;天圣十年(1032)调任泰州如皋县令,14岁的曾巩随父赴任;仁宗景祐元年(1034)16岁,在如皋亲历了时年18的王观叔父、王觌父亲王惟熙金榜题名、荣耀乡里的震撼场景!父亲曾易占,身为知县,必定处于C位!王惟熙仅长曾巩两岁!作何感想?

父亲曾易占,景祐元年(1034)任期(三年)届满后,调任信州玉山县令,曾巩又随父迁赣。景祐三年(1036)五月,18岁的曾巩与叔易丰,堂兄斝、绎,弟牟、宰同游信州玉山小岩。写下了《游信州玉山小岩记》,已显大家手笔。

曾易占 第七章王观的进士同年——如皋知县

江西省南丰县曾巩纪念馆

景祐三年(1036)年终,父亲任期届满,18岁的曾巩第一次来到京城,准备参加来年的开封府解试。在京期间,以文认识了小曾巩两岁的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结成挚友;曾巩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王安石未来的续弦吴氏,是曾巩生母娘家的孙女,与曾巩还差着辈儿呢(表叔?),这是后话。

哪知,父亲信州玉山县令任期届满时,信州知州钱仙芝前来考核父亲政绩,因为曾易占拒不行贿,遭诬陷坐法失官,配广南衙前编管(流放)。钱仙芝也因索贿落职。

景祐四年(1037),曾巩未能通过解试,父亲又已遭诬陷坐法失官,家道中落,只能回乡。景祐五年(宝元元年,1038)20岁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此后,他不但与欧阳修、王安石结交,而且已经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曾巩亲眼看到父亲被诬、被拘、被罢的现实,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的态度。自此名闻天下。

仁宗庆历元年(1041),曾巩随曾易占赴京上书,23岁的曾巩再次来到京城,进入太学,准备参加第二年的科举考试。这时父亲已失官5年,正是家道艰难的时刻。此番赶考,如若高中,家道便有重振之望,父亲和自己的抱负便有施展之机!可是皇榜一放,王安石与曾巩叔父曾易持及进士第,曾氏兄弟无姓名。博取功名、封官耀祖的希望破灭了。落榜还乡,曾巩面对的是大家庭的生计,还有乡邻的嘲笑:三年一度举场开,落煞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为养活一家几十口人,曾巩东奔西走曾易占,日夜奔命。曾巩在《读书》一诗中自白:“荏苒岁云几,家事已独当。经营食众口,四方走遑遑。”接着祖母黄氏逝于临川。

庆历七年(1047)朝廷忽然叫曾易占到京师复命,曾巩随父欣然北上。行前,曾巩作《丁亥三月十五日》诗有“临川城中三月雨,城东大丘泪为渚”之句。他们由抚河顺流而下,途中经过南昌,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之:行次,至洪州樵舍僧寺,题诗屋壁云:“今朝才是雪泥干,日薄云移又作寒。家山千里何时到,溪上梅花正好看。”六月二十日,其父行次睢阳而卒。不管“坐法失官”是否冤案,没有能够得到“平反昭雪”!

长兄曾晔体质较弱,在父亲去世后,也难以担当家庭重负。曾巩只好辍学,回归故里丁忧。在最艰难的时刻,曾巩受到洪州知州刘沆、杭州知州范仲淹等士人的资助和关心。他慎用善财,购置田产。此时曾巩已经29岁,他侍奉再继母无微不至,这一年六弟曾肇出世。曾巩勉力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操持她们的婚事,自己直到32岁才娶妻。

元配晁文柔的父亲是光禄少卿晁宗恪,她是典型的官家之女,而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温柔贤惠。此时的晁文柔的情况比曾巩家不知道好多少,问题是,晁文柔为什么看上了此刻潦倒的曾巩呢?因为她羡慕曾巩的才华。所以尽管曾巩一贫如洗,但晁文柔仍然愿意嫁给他。婚后房间更显逼仄,无处可作书房,曾巩借用邻居家后院的空地,和兄弟们动手除草、伐木取材,亲手建了一间小书房,取名“南轩”,取《诗经》之《周南》《召南》之谓。晁文柔到了曾家后,一点官家小姐的架子都没有,从来不嫌弃跟着丈夫过贫困生活。不仅如此,她还主动承担起家里的重任,为了让曾巩和他的弟妹们能吃上热饭,晁文柔亲自为劳作的曾巩弟妹置备饭菜,这给了曾巩极大的鼓励和安慰。

曾巩带领曾牟、曾宰等弟弟、妹夫耕种读书曾易占 第七章王观的进士同年——如皋知县,自食其力;且在居屋一侧建了一座“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执教席,推动抚州学风。白天,汗滴禾下土;夜晚,诗书灯下闻。为了生存,曾家变卖了许多家产,唯独书籍一本没丢。六艺经文、诸子百家、史学著作、历法星占、地理佛老,曾巩遍读可读之书,身于斗室,神游八极。“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正是:南轩内写《南轩竹》,陋室书生待转明。

曾易占 第七章王观的进士同年——如皋知县

曾巩南轩

哥哥曾晔,皇祐五年(1053)参加科举考试不中,回家途中又染上疾病,十二月在九江去世,年45。

二、曾巩的弟弟们

嘉祐元年(1056)春,家境渐宽的曾巩,带领着弟弟曾牟、曾布、从弟曾阜及妹夫王彦深、王无咎,一行6人共赴京城,投奔欧阳修,入太学备考。到嘉祐二年(1057)曾巩已39岁,年近不惑!

1、三弟曾牟(1021~1065年),字子迪。嘉祐二年(1057)年37,登进士榜,初授衢州安仁县令,迁临川推官;治平二年(1065)五月初四殁。初授“衢州安仁县令”,职级在选人四等七阶之第三等第五阶,低于如皋王观,高于二哥曾巩。那么他的殿试成绩一定是二甲,进士及第,名次靠前!可惜只活到45岁。

2、四弟曾宰(1022~1068年),字子翊。嘉祐二年(1057)未参加考试?未考上?嘉祐六年(1061)年40,进士出身,历舒州司户参军、湘潭主簿。所至有能政,善文章,通六经百子,旁究法制度数、声音训诂等。曾宰留下来的作品很少。此处录其一首在舒州任上写给王安石的一首诗《舒州寄王介甫》曾易占,诗云:

官居隐几望潜山,不似茅簷旧日闲。

顾我尘沙添白发,怜君道路失朱颜。

江涵秋老鲈鱼美,岸入春风荻笋斑。

此味纵佳吾不乐,唯思一马返乡关。

这曾宰,一个舒州司户参军,写首诗给王安石,还直呼其字“介甫”。王安石,翰林学士兼侍讲,深得神宗皇帝器重,不久便要执政成为参知政事。凭什么?其原因还是因为王安石“差辈儿”。

说什么事呢?想家!什么意思嘛?想调动!可是没等上,就去世了。熙宁元年(1068)四月,病逝于湘潭主簿任上,只活了47岁。

3、五弟曾布(1035年六月二十九日亥时~1107年),字子宣,年十三而孤,“少时从二兄曾巩学”,嘉祐二年(1057)年23,与曾巩同登进士第。初任宣州司户参军。徽宗朝,以定策功出任宰相,大观元年(1107)卒于润州,追赠观文殿大学士、鲁国公、谥文肃。曾布的夫人叫魏玩,是比李清照更早的大词人!

曾布与王观堂弟王觌,日后多年同时在朝为官,对王觌多有关照,介绍王觌时专门聊。

曾易占 第七章王观的进士同年——如皋知县

曾布夫人词人魏玩

4、六弟曾肇(1047~1107年),字子开,嘉祐二年(1057)年11,肯定没有参加这一年的进士考试;治平四年(1068)进士。初仕黄岩主簿、郑州教授,召为同知太常礼院,迁国史编修官。哲宗元祐初擢起居舍人,未几为中书舍人。经历很丰富。累迁翰林学士,知制诰,历仕三朝,任吏、户、礼、刑四部侍郎,两为中书舍人。建中靖国元年(1101)被封为曲阜县开国候,赠少师;绍兴初,谥文昭。如皋水绘园雨香庵里的那棵千年古桧,就是他题写了“手植松”、“读书处”,可是不知哪个朝代、哪位仁兄,竟搞成了“故宋曾文昭公读书处”。我们知道,曾肇父亲曾易占在如皋任县令时(1032-1034年),曾肇尚未出生;而曾巩谥“文定”。

5、从弟曾阜,为曾巩叔叔曾易丰的儿子。嘉祐二年(1057),堂弟曾阜随之赴考并得中进士,历任湖南转运使、登州知府等职。而在曾巩等人的笔下和宋代相关资料中几乎看不到有关曾阜的记载。曾阜的两个儿子曾纮与曾绎长大后事业有成。长子曾纮,字伯容,因其父亲曾阜在湖南为官而定居于湖北的襄阳,并号临汉居士。杨万里对于曾纮诗歌创作给予很高的评价。次子曾绎,字仲成。绍圣三年(1096),举博学宏词科,任道州通判。大观年间知永福县。其后又任松滋令、茘浦令,晚年归隐园田。归隐后的曾绎有安贫乐道的襟怀,过着寄情山水,以诗自娱的生活,也可见其从仕途而归隐的心路历程。

三、曾巩的妹夫们

曾巩在为其九妹所作《仙源县君曾氏墓志铭》里也说:

吾妹十人,其一早夭,吾既孤而贫,有妹九人皆未嫁,大惧失其时,又惧不得其所归。赖先人遗休,嫁之皆以时,所嫁诸皆良士。

《南丰县志》(同治版,卷四十六)曾易占

博士有女九人,长适山阴关景晖,次适南城王无咎,三适临川王安国,四适会稽关景宜,五适福州王彦深,六适侯官王深甫,七又适王补之,八适江都王幾,九未适而卒。诸婿皆进士,为海内名人,可谓极一时之盛。

1、大妹夫关景晖。长妹生于天圣四年(1026),为吴氏所生,这一年曾巩八岁。她与曾巩是同父同母兄妹。关景晖天圣六年(1028)生,比妻小两岁。字彦远,为浙江山阴人,嘉祐八年(1063)景晖中得进士。他与晁补之关系很好,至今仍能看到晁补之写给他的诗词,他在《送会稽关彦远罢官河北》一诗中云:“君年长我二十五,偶以气同均弟昆。”晁补之出生于皇祐五年(1053),山东巨野人,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元丰二年(1079)进士。嘉祐二年(1057),曾巩与三弟曾牟、五弟曾布、从弟曾阜及二妹夫(七妹夫)王无咎、五妹夫王彦深六人同时中得进士,妹妹很高兴,于是跟着丈夫去淮南看望兄弟们,到了真州(今江苏仪征)竟染上了重病,七月的一天病逝于曾巩乘坐的船上,年仅32岁。

2、二妹夫和七妹夫王无咎(1024~1069年),字补之,抚州南城人,曾巩的妹夫、王安石的学生。嘉祐二年(1057),赐同进士出身。初补江都县尉。他的这个“补”职,来得太晚了!

曾易占 第七章王观的进士同年——如皋知县

雍正《江都县志·秩官表》

上表为雍正《江都县志·秩官表》,显示:神宗朝的第二任知县为如皋王观,第二任县尉为王无咎。是不是说明王观与王无咎同在江都任职,为上下级关系呢?我的初步印象是:说不定!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说。

后来,他调卫真县主簿、天台县令;后又弃官从王安石学;又以家贫再仕,补南康县主簿;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执政,由于王安石的推荐,被召为国子监直讲,可惜任命书还没有传到手上,他在闰十一月不幸去世。年仅四十六岁。王安石为他撰《王补之墓志铭》。

王无咎一生好学不倦,善属文,文章“纡深曲折,精正议理”,自成一家,既有近于曾巩的“跌宕流转”,又有近于王安石的“雄辩”之处。其诗意境深远,清迥自得。曾巩称其于书无所不读,微言奥旨必究其极,故其为文贯穿古今,反覆辨博,而归于典要,不只驰骋虚辞而已(《王补之文集序》)。梅尧臣亦谓其文章深厚诣道,可谓杰出(《答王补之书》)。著有《王无咎集》十五卷,《全宋文》卷一五二五收其文九篇;《宋史》有其本传。

曾巩的二妹,嘉祐四年(1059)的五月,因病去世,年仅33岁。隔年,曾巩又将七妹嫁与王无咎。曾巩在给王深(甫)父的一封信里谈及将七妹嫁与王无咎的原因,他说:“以二女甥之失其所依,而补之欲继旧好,遂以第七妹归之,此月初亦已成姻。”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自然是曾巩爱其才。九年之后王无咎去世。自此守寡四十余年,在大观二年(1108)五月,在她儿子润州的官舍中去世,享年69岁。

3、三妹夫王安国(1028~1074年),字平甫,抚州临川人。是宰相王安石的同母弟。他自幼聪颖上进,虽未曾从师入学,但写出的文章却有条理。12岁时将其所写的诗、铭、论、赋数十篇向人展示,观者无不惊叹其文采超群。他的《题滕王阁》一诗是在13岁时登滕王阁所作,诗中言尽而意不尽曾易占,极有韵味。从此,他的文章在士大夫和文人中流传,并得到好评。而他也越奋发读书,对诗文、词赋更有所长。他虽然多次参加应试,但因仕籍纠葛,又不愿倚仗其兄王安石之势谋取功名,因而未能中第。为此,欧阳修曾有诗说:“自惭知子不能荐,白首胡为侍从官。”在参加秀才考试时,他的文章列为第一,但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安国不但文才出众,而且长期尽心尽力侍奉母亲,广结善友,是个出名的贤士。

曾易占 第七章王观的进士同年——如皋知县

王安国

熙宁元年(1068)经三司使韩琦举荐,经神宗召试,赐进士及第,任西京国子监教授。此时他已41岁,才从布衣入仕。因是王安石胞弟,熙宁四年(1071)任满回京,神宗召见,询问外界对王安石变法的反映。王安国对王安石变法不甚理解,颇有微词,直说道:“恨之人不明,聚敛太急耳”!(外面说他用人不当,敛财太急了)。这与神宗的想法相悖,神宗不悦,未予重用,只授予崇文院校书,后改为著作佐郎秘阁校理,世称王校理。

王安国对变法由不理解到反对,因而对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吕惠卿和曾布也很有意见,当王安石劝他少沉溺于吹笛时,他则要其兄远小人。吕惠卿对此非常气愤,熙宁七年,趁王安石罢相,担任参知政事之机,借郑侠以《流民图》反对新法下狱事,认为王安国与郑侠属同党,削职放归乡里,“天下之人皆以为冤”。不久,朝廷决定再次起用他时,他却不幸因病亡故。熙宁七年八月卒,年四十七。他对宰相吕惠卿的所作所为,与如皋王觌意见相近。

4、六妹夫王深甫:根据清同治《南丰县志》记载,曾巩的六妹嫁给了王深甫。王深甫,即王回(1023—1065年),字深甫(父),福州侯官人。据《福建通志》载,“王回,字深甫,平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为卫真簿,不合,称病去。居颖州曾易占 第七章王观的进士同年——如皋知县,朝士多荐之。治平中以为忠武军节度推官知南顿县,命下而卒。”

《宋史》在《儒林》中列其传称:“回敦行孝友,质直平恕,造次必稽古人所为,而不为小廉曲谨以求名誉。”于此可见其人之性格品行是合儒家之要。他去世时,年仅四十三岁,可谓是英年早逝。然而不幸的还有,其妻曾氏先他而逝。据《王深父墓志铭》载:“夫人曾氏,先若干日卒。子男一人,某,女二人,皆尚幼。”王安石深情地为他写下了墓志铭,称赞他“书足以致其言,言足以遂其志,志欲以圣人之道为己任,盖非至于命弗止也。”

5、八妹夫和九妹夫王幾:从曾巩的《曾氏女墓志铭》可知,曾巩的八妹曾许嫁与王幾。八妹名德耀,字淑明,生来聪慧贤淑,富有孝爱之心,对于女子活计不学而自能。二十岁时许嫁给王幾。但在嘉祐六年(1061)九月于京城病逝。从曾巩的《仙源县君曾氏墓志铭》可知,后来其九妹又嫁给了王幾。九妹也是一个端庄柔顺的女子,言谈举止都合乎于礼仪。当初夫家贫穷,吃的穿的都比人家差,但从来没有怨言。她尊敬长上,慈爱弱小,相夫教子,十分贤惠。而王幾因才华出众,得王安石赏识,委以官职,治政有声。

《姑苏志》(四十卷)记载:“王幾,字彦成,江都人。知舒城,未赴,丁父忧。王安石知其才,选宰长洲县政,刚则跲,弱则废。幾平其政,弛张以时,卒之慑服豪强,贫细得职。岁饥,广赈救之策,人物按堵,权势者欲侵扰之,执度不回。治声闻京师。”后王幾官至殿中丞。这个官不错!殿中丞为殿中省监属官,从五品上,相当于办公厅负责行政事务的首长助理。掌皇帝生活诸事,所属有尚食局、尚药局、尚衣局、尚舍局、尚乘局、尚辇局六局。可惜在熙宁七年(1074)三月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四妹与关景宜、五妹与王彦深的情况,除了在本章开篇提及的那些外,其他地方所见甚少。

嘉祐二年一榜,如皋知县曾易占一家共六人与如皋王观同时登进士榜,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