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人民规划年会论文集2020浅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20 浅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摘要】阐述了历史文化保护对古都南京城市竞争力的意义所在,提炼了古都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价值特色,进而提出保护的 总体思路、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构想及特色彰显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特色 保护 彰显 南京 历史文化保护的意义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交流也随之日益深入,人们在接触到大量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自然而然的想到 我们的城市能够拿给外人欣赏的特色文化又是什么,我们的目光也自然的转向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现当代的文 化成就。城市文化特色成为构成城市、地区竞争力极其重要性的方面。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创新是一 个城市特色文化积淀、发展和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城市个性不断形成完善的过程。特色文化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城 市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基石。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构成和体现,有深厚文化 底蕴、能尽展文化风采的城市在新的竞争格局下才可能有更多的选择机遇,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稳步跨越。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人民规划年会论文集2020浅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丰厚的历史文化是南京最显著的特色。近几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 快建设世界性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将南京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 更加鲜明、人居环境更为优美、社会更加和谐安定的现代化国际人文绿都”的目标,这对于保护好南京历史文化资 源,显著提升南京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历史文化特色审视2.1 历史文化——十朝人物争建业 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应当突出南京的特色历史文化,南京的六朝奔放、明朝开拓、民国创新是南京历史文化的 精髓。 南京自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起,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南唐、明、 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十个朝代在此建都,先后累计450余年。南京由于其战略地位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二 千多年来战乱频仍,流传至今的优秀民族建筑、宫殿、陵墓、石刻、雕塑、名人故居,以及丰富的文物,因其无与 伦比的特色而名扬中外。其文化内涵的特殊、深沉与凝重,无论古代或近代,人文与自然,对于中国历史都深有积 极贡献。六朝超凡脱俗的气质、明朝气吞山河的气度、民国吐故纳新的精神、当代开放交融的胸怀与南京独特的山 川形胜、古都格局、历史建筑等有机的融为一体,为南京增添了“神韵”,从古至今,“十朝人物争建业”,无数王侯 将相逐鹿南京,无数风流人物在南京建功立业,成就了南京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2.2 环境风貌——半城山水映金陵 南京的山水是南京选址立都之本南京城南历史文化保护与复兴集团,是南京城市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城南历史文化保护与复兴集团,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离不开南京自然 山水的保护,应当突显南京虎踞龙蟠、山水相间的环境风貌,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万里长江自西南滔滔而来,绕过南京折向东去,古为天堑,屏障江南。

宁镇山脉自东向西 分三支楔入市区或切于市郊,形成一个较为开阔的丘陵盆地。大江之北有与长江基本平行、连绵35公里的老山山脉, 峰峦起伏,富有层次。秦淮河、滁河两大水系自江南江北的群山万岭间盘桓而下,蜿蜒入江。近世孙中山先生称南 京“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中,诚难 和谐城市规划——2007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21 觅此佳境也”。 如今的南京城,山水环绕,绿树荫荫,登钟山览南京之胜景,真可谓“半城山水映金陵”。天赋的自然条件,加 上位于长江下游富庶的太湖流域和江淮平原之间的地理条件,使得南京历来是政治军事重镇,乃至成为十朝古都, 它撅而再起,衰而复振,非人力所能抑制,由此也带来了经久不衰,愈益灿烂的文化。 2.3 城市格局——三山半落金陵邑,二水中分南京城 古都南京的城市格局是世界范围内山水城市的杰出代表,应当强化南京“兼容并蓄、轴向开敞”的城市格局, 探索南京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强调历朝历代城址的继承。 古都南京的选址充分结合和利用了“山川形胜”、“虎踞龙蟠”的自然条件,山水相依、内外融合。南京主城内, 清凉、狮子、幕府、乌龙等北支诸山,屏障于西、北,形似虎踞。

钟山率东支的宝华、龙王、灵山诸山以及南支的 汤山、青龙、黄龙、牛首诸山拱卫于东南,势如龙蟠。钟山之余脉富贵、九华、鸡笼诸山楔入市中心与鼓楼、五台 山等连接成为市区的分水线,与北面的小红山,南面雨花台,形成南北两个盆地平原。秦淮、金川两河流经南北, 玄武,莫愁两湖偎依东西,山水相间,气势雄伟而景色秀丽。诸葛亮赞叹之为“钟阜龙蟠、石城虎踞”,向孙权推荐 如今,随着南京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老城、主城内的城市建设已趋饱和,城市功能已经外溢到主城外围地区,南京城市建设走出主城,跨江发展已经成为现实需要。随着南京“一城三区”、“一 疏散、三集中”战略的实施,南京以长江为主轴,以主城为核心,结构多元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人民规划年会论文集2020浅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间隔分布,多中心、轴向开敞式的现 代化大都市空间格局的总体框架正在逐步形成,南京已经从“三山半落”于城内的金陵邑发展成为“二水中分”的 现代大南京。 历史文化保护总体思路3.1 文化个性化背景下南京历史文化保护的高度 南京古都选址充分结合和利用了“山川形胜”、“虎踞龙蟠”的自然条件,山水相依,内外融合,是中国乃至世 界范围内山水城市的杰出代表,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城市建设思想。

南京古都格局相对完整,六朝、南唐、明代、 民国等历代城址格局依然可循,山川形胜风貌犹在,历代城市轴线清晰可见。南京历朝历代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 众多国际影响的历史事件发生地。南京明孝陵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城墙、中山陵及民国建筑群、南京大 屠杀遇难同胞纪念地等都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南京申报世界遗产城市的基础雄厚,建设国际化人文绿都的条 件具备,应当用世界遗产城市的标准来审视和衡量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 3.2 快速现代化背景下南京历史文化保护的对策 在当前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南京主 城城市建设已趋饱和,外围新市区建设正逐步进入高潮期,老城城市功能完善和疏解的时机和空间已经具备。老城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面临机遇,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则面临严峻挑战。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的继承和 发扬是南京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中国快速现代化进程与西方国家现代化 历程的差异,南京乃至中国的历史文化保护面临从来未曾面临的难度和困惑,南京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需要走出 开创性的道路,探索适合南京的名城保护规划对策,开创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具有中国城市文化特色历史城市保护之 3.3和谐社会背景下南京历史文化保护的目标 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为南京历史文化保护的目标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应当成为 城市的现代化动力之本、精神之源,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也应当为历史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发扬提供发展空间。历史文 化的保护不能以城市居民享受现代文明权力的丧失为代价,城市居民的现代生活更不能挤占城市历史文化的发展空 间。规划要充分挖掘、切实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改善充分展示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城市功 能更新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城市特色展示和特色旅游线路组织串联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对历史文化资源做 和谐城市规划——2007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22 到“切实保护、充分展示、合理利用、组织整合”,实现历史文化保护和现代城市生活的和谐共荣。 历史文化保护构想4.1 南京特色的保护——全球背景的地域个性 南京作为世界罕见的自然山水与城市建设完美融合的古都范例,具有世界意义。南京作为中华文明屡次受挫后 复兴的基地,继承了中华文明历代的最高成就,具有民族意义。南京之所以为世人瞩目,重点在于世界视野中南京 的六朝奔放气质、明朝开拓气度、民国创新精神时如此的绚烂夺目,与众不同,保护和展现南京的特色历史文化, 尤其是六朝文化、明朝文化、民国文化,是展示南京特色的重中之重。

4.2 古都格局的保护——古代建设的现代展示 山川形胜是南京的“立都之本”,深入研究南京历朝历代城市建设与自然山水之间的互动关系,探寻南京历代城 市建设与自然山水环境相辅相承的内在规律,划定具有南京特色的环境风貌保护区,为未来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提供历史借鉴,保护南京当代自然山水的同时,继承和发扬南京独具特色的城市建设史思想。 4.3 古都风貌的保护——历史精神的现代启示 除自然山水环境之外,城市建筑和活动空间是展现城市风貌的重要载体。六朝石刻的雄浑壮美、明代皇宫的庄 严华丽、民国建筑的融合创新都是历史的典范,拥有丰厚建筑遗产的南京,需要切实研究如何在中国城市建设、城 市建筑创作上继承南京的历史传统,超越民国建筑革故鼎新的气度,探索未来中国特色建筑艺术的“文艺复兴”之 4.4历史地段的保护——传统风貌的现实发展 一直以来,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都十分重视历史地段的保护,但是,同国内其他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的问题一样, 南京的历史地段尤其是城南传统居民区类型的历史地段始终未能找到切实有效的保护与发展途径,不同的社会群体 对城南地区的保护与发展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历史地段是反映城市社会生活和文化多样性,在自然环境、人工 环境和人文环境诸方面,包含着城市历史特色和景观意象的地区,是城市历史活的见证。

如何在维系历史地段传统 风貌、历史氛围的同时实现历史地段内居民生活的现代化,使本次规划需要研究研究和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4.5 文物古迹的保护——辉煌历史的古今辉映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向上追溯,挖掘历史。深入研究自然地理变迁、人类活动衍生与城市格局的发展南京城南历史文化保护与复兴集团,保护 对象扩展到远古地质遗迹、古文化遗址、春秋战国城邑等的保护;向下探寻,着眼现代,与国际接轨,发掘近现代 乃至当代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建设形成的特征,分析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扩展到现当代优秀的建 筑、城市片区(如居住区、校园、工厂区)。向内深化,聚焦老城。对老城的历史文化要素和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研 究,控制老城整体环境风貌,控制城市视线廊道,塑造老城城市轮廓线,对老城建筑高度进行分区控制。向外拓展, 放眼市域。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逐渐外扩,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展开,外围的村庄正在进行撤并,用地正在受到 主城向外辐射的影响,需要将保护的视野从南京主城延伸到市域,做好主城外围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规划储备。 历史文化特色彰显在切实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本体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如何将历史文化资源引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唤 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人们的文化自尊感是彰显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目的所在。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目 的不仅仅在于妥善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本体,还要保护好其所在的城市环境,提示历史文化资源与周围环境间的互 动关系。为了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现代化”,必须使之与现代的公共生活取得有机联系,重塑南京众多历史文化 资源与城市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展示和利用工作,从而彰显南京的历史文化特色。 5.1 梳理形成文化廊道——历史格局、历史风貌的保护延续 强化南京“虎踞龙盘”的景观意向,梳理紫金山——九华山——覆舟山——鼓楼岗——五台山——清凉山“龙 脉”,划定“龙脉”环境风貌保护区,通过增加绿地广场、建筑小品等各种方式进行串联整合。 和谐城市规划——2007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23 彰显明都城的四重城廓,建设外廓各城门遗址公园,利用现有外郭遗迹——土城头路以及沿线其他现状道路, 或者专门辟建新的道路,或者建设绿色廊道等等提示外廓的整体空间轮廓;深化明城墙风光带的建设;启动明皇城、 宫城格局的挖掘展示工作。 5.2 串联整合历史地段——资源区域整合、专题文化串联 依托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结合城市其他旅游资源策划六朝陵墓(石刻)、民国文化、明城墙、大学校园、 郑和文化、石柱林、古文化遗址、大江风貌、红色旅游等历史文化专题旅游。 结合城市道路建设规划和自然山水资源的展示策划历史文化资源认知路径,组织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充分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