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耿静主编和她的非遗保护历程

羌族是一个坚韧不拔的民族,一个昂扬不屈的民族,生活在条件艰苦的高山峡谷,屡经苦难,羌族儿女却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内容丰富的非遗文化流失分散,濒临传承危机,尤其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更是受到很大破坏。国家和各方有识之士投入很大力量进行了抢救和保护工作,这也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卷的编写奠定了基础,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耿静主编和她的团队充分利用多年考察整理所积累的珍贵非遗资料,对羌族非遗资源、羌族非遗特征予以介绍,着重介绍了20世纪以来非遗保护历程尤其是“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相关内容,羌年的起源和价值,国家和省市州级各类别羌族非遗文化名录,以及非遗传承人现状情况等。

与之密切相关的还有在劳动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羌族艺术,中华艺术史上影响深远。从“羌笛何须怨杨柳”“万里羌人尽汉歌”等唐宋诗篇,可窥羌人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之一斑。《羌族艺术》卷由四川大学李锦主编,包括古老的羌族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形式和现代生活环境中产生的摄影、影视等斑斓多姿的羌族艺术,进行全景式的展现和研究。其中有对耳熟能详名闻遐迩的羌族民间器乐经典“羌笛”以及羌绣、生活装饰艺术的系统介绍,也有相关专家学者对过去被忽略的羌族戏剧的开拓发掘研究,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集中体现出羌族人民传承与创新的艺术观念与审美特征。

作为中华民族中古老的成员,羌族演变的轨迹伴随着整个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其生活迁徙的区域众多大大小小的事件,与羌族及西部其他民族的历史密切关联。尤其是岷江上游羌人所居,地处青藏高原与川西平原结合部特殊位置,地理形势十分重要,留下了大量从远古时期新石器时代文物到近现代时期红色文化文物古迹,成为悠久历史的见证,这也是《羌区文物古迹》卷的特殊价值,该书由全国唯一的茂县中国羌族博物馆馆长蔡清担任主编,根据二十世纪以来不同时期的考古成果和实地调查,完整地记录介绍羌区所存国家、省、州县文物保护单位及各类古迹点上千处,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在内各级文物2万余种,可一窥羌区各个历史时期的坎坷历程与文物全貌,为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和文物保护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期盼已久的《中华羌族历史文化集成》,历时三年终于完成,羌族人民多年愿望得以实现,实在是值得庆贺的一件大喜事。确如著名民族语言学泰斗孙宏开先生所说,该书的编辑出版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2021年7月,在茂县中国古羌城举办了盛大隆重的首发式。《集成》王斌总编对该书的编撰宗旨做了详尽的说明,与会各位专家和省、州相关领导也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本人曾十分荣幸地应邀担任专家组成员及审稿人,全程见证了该书的编撰过程,情不自禁,感慨万千!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古老的羌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羌”的文字符号早在甲骨文中即已存在,《二十五史》中,从《史记》到《清史稿》,有关羌的历史传记及相关记载也未曾中断,可见羌族历史之悠久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耿静主编和她的非遗保护历程,文化之丰厚。但是,长期以来,有关研究却较为薄弱。20世纪后期,才陆续有《羌族简史》《羌族史》《羌族文学史》等几种著作问世。1988年,党和政府正式批复恢复羌年活动,为了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纪念这一难忘时刻,在马尔康地区工作的部分羌族文化人,包括杨光成、叶星光、耿少将、余耀明等自发倡导发起了《羌年礼花——羌族历史文化文集》的策划、编纂、筹资、出版。这是一套曾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书籍,对有关羌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研究曾产生过积极的推进作用,被后来的羌学爱好者和羌族群众誉称为民间版的《中华羌族历史文化集成》,就总体而言,相关研究很不平衡,与羌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极不相称。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国家建立了羌文化生态保护区,对古老羌文化开展发掘抢救与保护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期待中华伟大复兴,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成为时代的需求和民族的共识,这一切都为《羌族历史文化集成》的编撰提供了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编辑《中华羌族历史文化集成》,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历史文化研究,因其涉猎面十分广泛,史学、语言学、民俗学、文学、艺术学、医学、建筑学等,学科跨越文理农工,近于羌族百科全书。顾名思义,既谓之集成,就应该对羌族历史文化各个领域、方方面面全覆盖,但是,各学科领域内容和研究基础各不相同,很不平衡,有的资料十分丰富,现有成果积累较多,有的则相对较为薄弱,甚至近于空白,此外有的文献资料还涉及到学科交叉,如何避免彼此重复,等等,编委会反复斟酌,按照不同学科和羌族历史文化客观实际,设置编撰大纲。最终确定为12个分卷,即《羌族史略》《羌语言文字通览》《羌族民俗》《羌族艺术》《羌族民间信仰》《羌族史诗》《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文学》《羌族建筑》《羌区山川览胜》《羌区文物古籍》《羌族医药》羌族文化,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联系照应,此外还有《情满羌山》编纂纪实卷和口述历史片《羌情如诗》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成为有史以来最为全面、集中、深入、系统专题介绍羌族历史文化的大型学术研究著作,真正体现了“存史”和“集成”的特点。

从开始编撰和后来的过程中,本人曾参与全书体例提纲的讨论审订,也根据分工审阅过部分书稿羌族文化,首发式上,我作为评审专家代表致辞,除对《集成》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外,也曾分享了真切的感想和体会,并简要总结该书所体现出的几个特点,即领导重视,保障有力,编撰队伍精干有力、通力合作,史料丰富、系统全面,严谨科学、详实客观。正式出版后,方得以一窥全璧。初初浏览,对于该书编辑概况和鲜明特点有了更深切地了解,进而对于悠久羌族历史文化的整体概貌也有了新的认识。受益匪浅,收获颇丰,作为读者,我要对该书的领导组织者和全体编撰者的远见卓识与辛勤劳动致以深深的敬意和真挚的谢忱!

本书的编委会策划领导者精心安排,抽调力量,组织了包括顾问、分卷主编及团队,审稿专家等在内的庞大队伍,其中既有成果斐然的著名学者,更多长期从事羌文化研究的本民族专家。12位分卷主编分别在各领域造诣精深,大家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辛勤工作,一丝不苟,齐心协力,将《集成》编辑成为羌族历史文化权威文献、经典作品和历史工程。

《中华羌族历史文化集成》排列第一的是《羌族史略》卷,主编为耿少将先生。耿先生早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今西南民族大学)历史系,在阿坝州党政宣传文化部门工作的同时,一直坚持羌族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2010年,耿先生更是推出其洋洋大观的代表作《羌族通史》,在冉光荣等先生《羌族简史》《羌族通史》已有成果上,进一步爬梳史料,考证史实,历时数年得以完成,字数达77万羌族文化,饱含心血,是迄今最为全面详实的古羌人历史研究著作。这对编辑《羌族史略》而言,既是很好的基础,也是一种挑战,需要有新的突破。《羌族史略》认真地予以处理,按照体例字数等要求,总体采纳《羌族通史》基本架构、文献和观点,同时大幅压缩调整,减除了西夏党项羌的专题介绍,侧重于岷江上游地区羌族介绍,并增加了当代羌族发展概况的比重以及“5.12”地震灾后重建等内容,条分缕析,简明扼要而又重点突出,对于读者了解羌族历史发展简况较为便捷,其余各分卷在叙述古羌人和现代羌族历史文化关系时也大多采纳这种结构模式。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耿静主编和她的非遗保护历程

《羌语言文字通览》由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黄成龙主编,全书共八章,首先对羌语历史概况,从史籍所载各地古羌语,羌语的系属分类及其分布,建国以来羌语研究成果等予以梳理,同时介绍了羌族文字的实际情况,古羌各支系曾创造使用多种文字,如党项羌所创制的西夏文,而岷江上游和涪江流域的羌族除了释比“刷勒日”图画符号外,没有系统的传统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才逐步创制试行《羌族拼音文字方案》,进而从语音、词汇、语法、方言、羌语的保护和抢救以及羌语文有关重要论著评介等角度系统论述,客观实用,一目了然。

《羌族民俗》卷由本土著名作家叶星光主编,我与叶先生认识已久,他曾供职于阿坝州地方志办公室,参与了《阿坝州志》的编纂和县志、部门志指导工作,后又长期担任报社记者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耿静主编和她的非遗保护历程,在采访工作同时,从事小说、影视戏剧文学创作和民俗文化研究,著述颇丰。因而此书写来可谓得心应手。全书共分十章,从古老的神农尝百草开始,写羌人的采撷活动,结合原始先民习俗与自然崇拜,突出其悠久历史,感恩敬老、分配、议话等民俗文化根脉延续的传统和特征,颇具典型意义。进而对狩猎、游牧、农耕过程及日常生活、节庆礼俗等逐一介绍,最后对羌族信仰禁忌、建筑和商贸活动中的习俗也予以简介,全面深入,详略得当,同时写出了羌族所具有的包容和与时俱进,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性格,这些都有助于相关民间习俗的深入了解。

《羌族史诗》卷由赵曦教授主编,他专注于羌文化研究三十余年,造诣精深而见解独到。按照一般学科分类,史诗应该归入文学类。在世界文学史上,西方学者最初认为中国文学没有史诗,后来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发现了以《格萨尔》为代表的北方三大史诗,从而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的空白。实际上,南方各民族包括汉族也同样存在大量民间艺人说唱的长篇史诗,20世纪90年代李明先生主编的《羌族文学史》,就有专章介绍《羌戈大战》等羌族经典史诗。赵曦教授根据多年研究,从古老悠长的羌族释比唱经和多声部妮萨古歌中发掘出更多史诗作品,分析其所蕴含的文化密码,将有关内容单列分卷,并对不同记录版本名称规范整合,予以详实介绍,进一步丰富了史诗的内涵和外延,该卷的设置极具中华羌族历史文化特色和特殊意义。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耿静主编和她的非遗保护历程

《羌族民间信仰》卷由四川大学邓宏烈主编,邓宏烈教授是从羌族地区进入高校的羌族学者,学养深厚,为人谦和,该书初稿完成后曾索序于我,因而得以较早拜读。有关羌族文化研究中有不少涉及到民间信仰内容,窃以为本书是迄今最为完整的羌族民间信仰研究专题著作,除了丰富的典籍文献与田野调查史料以及亲历感受之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编者结合中外学界传统与现代相关论述,对有关羌族民间信仰的定义和内涵做出较为客观的界定,具体而言,民间信仰就是指某区域内对神圣事物的信仰与崇拜,具有典型的地域性。这就使其与国家信仰相区分,也与常易混淆的一般民俗文化、非遗文化以及民族史诗等相区分。该书紧扣羌族民间信仰核心内容予以论析,对若干关系紧密边缘模糊的相近领域也努力凸显其特有的研究视角。在此基础上予以研讨,合理构架,呈现出羌族民间信仰的整体概貌。

《羌族文学》卷由阿坝师范学院周正教授主编,周教授年富力强,长期兼任国家羌文化试验保护区汶川文联主办的纯文学刊物《羌族文学》特约主编,对羌族文学总体概况较为熟悉,团结带领一批羌族作家参与撰写,因而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各分卷中率先开局,商量确定编写提纲。以李明先生主编《羌族文学史》为重要参考,同时另辟蹊径,厚今薄古,特色鲜明。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口头文学,介绍羌族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歌、史诗、传统戏剧,中篇为书面文学,从清代羌族诗文创作开始,重点介绍当代羌族作家的诗歌、散文、小说、影视文学等领域创作,还特地介绍了一批非羌族作家的羌族题材作品,反映出当代羌族书面文学创作繁荣昌盛与勃勃生机,下篇梳理分析了当代羌族文学现象及研究状况,包括专门性的羌族文学刊物、文学社团、获奖与研讨以及羌族文学学术研究成果等。编写团队严谨认真,反复讨论,从数量众多的作家作品中进行筛选,力求平实客观、评介公允,能够基本上呈现羌族文学历史脉络与总体发展风貌,难能可贵。

《羌区山川览胜》主编余瑞昭先生,同时是一位著名的散文作家,笔名梦非。作为土生土长的羌族汉子,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是如此深沉,常年行走于羌山,为之讴歌,为之沉醉。曾写下许多介绍羌区美丽风光与人文景观的作品,这也是他被委以重任的原因。虽可谓驾轻就熟,但依然困难重重,如其编后记所言,有关羌文化“研究者甚多,然多为历史民俗、文化风情,至今尚无山川自然专题。”堪称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编撰团队不辞辛劳,从大量的史书方志文献中爬梳收集史料,深入实地踏勘调研,完成了第一次全面介绍羌区山川风物的艰巨任务。此书从史籍中的古羌主要分布区山川环境落笔,依次介绍数十个羌人部落在中国西部地区的辽阔的山川谷地河流湖泊自然生活环境,颇具历史的厚重感。随后以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为中心,对茂县、汶川、理县、松潘、北川、平武、略阳、宁强八县羌族分布区山川形胜进行详细介绍,最后简介丹巴和贵州各地羌族散居区山川概貌,条理清晰,文笔流畅,还结合各地山川艺文,凸显羌区的迷人风情,一册在手,全景在胸,堪为羌区山川景观的绝佳导览,对于认识羌山,促进文化旅游发展也是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