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第l8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壮族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第l8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FNSH[匮正GEV01。18No。1Mar。2005壮族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宣传部,云南文山)【摘要】众所周知:使用,拥有,收藏铜鼓的民族,不能说明其就是发明,创造,传承铜鼓的民族。经出土文物而其出土地点的地名为”那波”,与壮族”那文化”有关。越人中的”巫成”就是最早的铜鼓制造者。壮学先驱者徐松石认为:铜鼓与壮族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壮族被誉为”铜鼓民族”。因此,壮族是最早发明铸传承铜鼓的少数民族之一。【关键词】巫成制鼓;越人鼓;那文化;铜鼓民族11671—3303{2005)01—0017—06引言云南是铜鼓的故乡。那别致的造型,优美奇异的装饰图案,动人心弦的铿锵之声,凝集着古代壮族人民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同时,又被人们”神化”,被当作“龙的化身”。视为引渡人的亡灵走向天堂的圣使,财富的代表,号令天下的威力,皇帝王权的象征。铜鼓,用铜和锡,铜,锌等金属熔合铸造成的”金属鼓”,是古代传统的乐器和礼器。属”平面曲腰,中空无底”的敲击鸣鼓乐,因通身用青铜铸成而得名。造型典雅,音律古朴。

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之珍品,又是东方文化的一朵奇葩。壮族的青铜工艺文化是古代文化的明珠,是壮族文化宝藏中的神物。作为青铜器蕴藏丰富而深刻文化内涵的象征物,以铜鼓最为鲜明和突出。万家坝铜鼓是目前全世界发现最古老的春秋型铜鼓。在”铜鼓之乡”——云南,出土了世界上最原始的铜鼓。青铜时代工艺品的杰作,云贵高原的珍宝——铜鼓,是南方古代民族一部不成文的历史文化”百科全书”。铜鼓,也是”无字壮族的创世纪史诗”。云南境内,举凡有壮族聚居的村寨,均有家藏传世铜鼓,其数量之多,不胜枚举。时至今日,在铜鼓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时代,壮族村寨民间仍然有保存壮族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第l8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使用铜鼓的习壮乡文山,如果从云南”西畴人”算起,云南壮族先民的足迹与遗址,已存在至少五万年。文山铜鼓,自1902年奥地利考古学家F-黑格尔对开化铜鼓,即这面被称为”莱吉l号”的西汉石寨型铜鼓首开研究之先河始,”开化鼓”便闻名遐尔,声扬海外。文山铜鼓,从分布之广,类型之全,数量之巨,年代之久远,纹饰之丰富,工艺之精良等诸多因素综合考察,在全国当是绝无仅有的”铜鼓之乡”。壮族是最早使用和铸造铜鼓的民族之一。铜鼓,是壮族文化的历史见证和”活化石”。据考证:实际上,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云南土着民族即已制造出最早的铜鼓了。

清代檀萃辑的《桂海虞衡志》的记载早已证明:”铜鼓,粤人以为伏波,滇人以为诸葛,而实民国初年,清代云南状元袁嘉谷在《滇铎》卷一书中对他所见的云南铜鼓作为形状的描述,还对铜鼓是谁先发明创造的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番考证,他认为,铜鼓是少数民族自己的发明创造。当代音乐理论家李凌,在其所着《音乐故事-传说?史话》…一书中说:巫咸造铜鼓。巫咸,是一个作巫(算命)叫咸的人,他最早制造铜鼓。李凌先生对当今铜鼓由来诸说中。是独一无二的。亢进先生认为:李凌先生的”巫咸”“最早制造铜鼓”的见解,不人云亦云,是一个大胆创见。此前,所有关于铜鼓的着作中,无人这样明经过出土实物考证证实,万家坝型铜鼓为”濮人”所造和使用。国外称铜鼓为”青铜鼓”,”金属鼓”和”蛙鼓”,故当今世人把万家坝型铜鼓也称为”濮人鼓”或“越人鼓”。濮人,就是今天以壮族为主体的我国南方土着的壮族等百越部族集团的少数民族的先民之一。收稿日期12004—10—20。。。作者简_夼:龙符(1964一),男,壮族,云南文山人,云南省壮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壮族历史与文化。l7第l8卷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壮族来源于”濮人”,至今尚能证实。如今广西和云南壮人还自称”布”。

壮族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第l8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因北路壮族方言无送气音,故”布”与”濮”是同音。春秋战国时的称谓”濮人”就是”壮最新的壮学研究成果认为:是”濮人”中的”巫咸”(人名)们最早制作了铜鼓。1990年,广西田东县出土面最早的万家坝型铜鼓,就是例证。历史上,铸造和使用万家坝铜鼓的民族,为古代濮人,即壮族先民。铜鼓文化,为壮族先民所创。“巫成制鼓”说明是壮族人最早发明铸造使用铜鼓。而铜鼓最早的型号是万家坝型,可出土此型铜鼓的地名叫”那波”,与壮族的”那文化”有关。音眦2。是”泉水”,即”泉水灌溉的田”,意义与现代壮语基本一样。地名,是”语言的活化石”,万家坝型的铜鼓,却是壮族典型”那”字头壮语地名,说明其民族成分为濮越,而非氐羌。原中国古铜鼓研究会会长石钟健教授生前说:”铜鼓传到壮族祖先手里,才成为真正的金属鼓。”唐代刘恂在岭南见到铜鼓,惊叹道:“蛮夷之乐,有铜鼓焉。”“炉铸之妙,实为奇巧。”句町,是战国至西汉古国名,治其国者为壮族先民达昆明一带。云南石寨山等地的石器及青铜器,有强烈的越人文化色彩。有学者认为:滇国的统治者当是越人,故”滇东和滇东南濮越文化多于氐羌文化”。关于滇国,史家认为其统治者为越人。而这一带越人,与句町,漏卧同种,当为壮语先民之一部。

-4J二,壮族历史文化与铜鼓关于铜鼓,范哗的《后汉书?马援传》中有:”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这是对壮族铜鼓的最早记载。晋人裴渊在《广州记》中写道:”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房玄龄《晋书?南史》:“广州夷人,宝贵铜鼓。”当时的广州地域很大,包括今两广绝大部分。骆越系秦汉以前百越民族中的一个部族,即今之壮族。隋唐以来的文献中,更多见到两广,滇,黔,川和湘西等地有关铜鼓的记载。《隋书?地理志》:”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并铸铜为大鼓,初成,悬于庭中,置酒以招同类。”唐代杜佑《通典》:”铜鼓,铸铜为之,虚其一面,覆而击其上。”提到只有一个鼓面。唐代刘徇在《岭表录异》中描写铜鼓形象时写道:”蛮夷之乐,有铜鼓焉,形如腰鼓,一头有面,鼓圆二尺许,面与厚二分以外,炉铸之妙,实为奇巧,击之响亮,不下鸣鼍。”南宋诗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满鼓皆细花纹,极工致,四角有小蟾蜍。”在我国南方各民族中,除流传使用的铜鼓外,大部分都来自地下埋藏。从公元9世纪起,就已经有铜鼓出土。《岭表录异》中曾记录了最早的两则出土铜鼓的l8史实。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有:”铜鼓,古蛮人所用,“广西土中铜鼓壮族铜鼓历史文化,耕者屡得之。

壮族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第l8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在两广和贵州等许多地方,因掘获铜鼓而将山川,村寨冠以铜鼓之名者不计其数,最常见的为铜鼓山,铜鼓岭,铜鼓溪,铜鼓滩和铜鼓村等。壮族地区,汉魏时代留下了不少铜鼓山,铜鼓岭,说明这些地方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冶炼和铸造。在广西北流,宗县,岑溪,武鸣等不少地方,都留下冶炼遗址。壮族地名中关于铜鼓地名较其他民族为多。在古代,铜鼓只为部族头人或酋长所拥有,用于祭祀,典礼,召集部众和指挥作战,是掌握和行使统治权力的象征,是地位和财富的标志。《隋书?地理志》:”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中有:”南蛮酋首之家皆有此鼓。”那时,居住在岭南和西南山区的各少数民族,既不以氏族之分,又无统一的政 权,而多以聚居的平坝作单位,称为峒。一峒或多峒推 长者为首领,称”都老”或”酋长”,铜鼓即为他们所占有。如果失掉了铜鼓,就意味着统治地位的丧失,而缴 获铜鼓则作为胜利的象征。后来,部落首领地位衰落, 铜鼓又为豪富之家所有,用于宴饮伴奏,以显其耀。 每逢春节,壮族人民就在房梁上吊起或在平坝上 支起四面或多面大小不同,音色各异的铜鼓进行演奏, 这种娱乐活动有时通宵达旦,一连数日。农闲之时,相 邻各村也常聚于村郊山头赛铜鼓。

甚至在壮族的对歌 和赛马等群众活动中,也会敲击铜鼓助兴。 宋代朱辅《溪蛮丛笑》中有:’’撰峒爱铜鼓,甚于金 玉。”在广西宁明县左江上游的花山,有一幅高5O 宽170米的沿江巨型崖面,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古代骆 越人敲击铜鼓赛江神的活动。 创作于战国至东汉时期的花山崖画,描绘了击铜 鼓跳舞的大型场面。崖画上面成千上万个人物图像, 几乎都是双手向上弯曲,双腿曲膝向下的姿势,与青蛙 站立欲跳姿势十分相像。壮学家梁庭望认为,这是描 绘壮族先民在铜鼓赛神祭祀仪式中摹仿青蛙进行舞蹈 的场面。壮家人特有的击铜鼓跳青蛙舞(蚂拐舞)习 俗,传袭了数千年。这种祭祀乐舞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祈求村寨安宁,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然而其独特的风 格和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力,却在无形之中勾通着一 代又一代壮家人的心灵,成为壮家人世世代代保持其 认同感的一种重要方式。l4 铜鼓是我国古代悠久而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国 少数民族智慧的象征,它具有东方艺术的特色,是世界 文化艺术宝库之珍藏。中国西南部才是铜鼓的策源地 和真正中心。我国目前收藏古代铜鼓已达1460 尤以广西发掘和收藏为冠,达500多面,故在国际上被 誉为”古铜鼓之乡”。

壮族祖先对铜鼓的结构和外形进行r 精心的设 计,壮族所铸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普遍高大。 龙符壮族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 北流型面径通常超过100 厘米,面大于胸,或边沿下折 为垂檐,胸胴略直,身分胴,腰,足三部分,大抵三等份, 腰间为弧形,收缩较少,斜度平缓,有凹槽为界,鼓足略 蛙立雕较少,朴素。整体给人平稳,庄重之感。耳多为 圆茎,环状,蛇形,鼓面蛙立雕较少,朴素。面多疏朗晕 圈。鼓身晕圈细密,云雷纹密布全身,次为水波纹,菱 形纹,席纹,方格纹,四瓣纹等。灵山型整体略近北流 型,体态凝重,形象精巧,一般小于北流型,盛行于东汉 至唐。鼓面六蛙为多,常三足,为观念中的神物。花纹 有骑兽纹,鸟纹,钱纹,席纹,蝉纹等,比北流型华美。 冷水冲型是八类铜鼓中最华丽的铜鼓,高大轻薄,一般 鼓面面径8O 厘米左右。鼓面宽大,但不超出鼓胸,比 明显折线,整体形态多变而瑰丽。花纹最为繁缛,鼓面十二芒太阳纹之间夹着实心双翎眼坠形纹,周边立 雕蛙饰多饰以稻穗纹,蛙饰之间尚有骑士,牛橇,禽,龟 雕像。鼓身遍布华丽流畅的翔鹭,羽人舞蹈,划船,鹿, 鱼,水波,方格,圆心垂叶,复线交叉,眼纹等各种纹饰, 形态多变,设计粗巧。

因华美,流行时间较长,从东汉 直到北宋。分布也很广,遍及广西,次及粤东和滇东,甚至四川也有发现,当为流寓之物。壮族所铸铜鼓 整体”其制形如坐墩,而空其下。……状若烘篮,又类 宣座”。(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给人予稳定,牢固之 感壮族铜鼓历史文化,是壮人希冀和平安宁审美意识的外化。 三,壮族铜鼓(“音乐”)与《铜源歌》 三千多年前,生活在岭南的壮族先民,就以金属冶 炼而着称于世。壮族世居云南,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尤 以有色金属为最。壮乡的铜,是最早被发现并首先大 量加工利用的有色金属之一。壮族先民,曾制造出独 具一格,造型雄浑,镌刻繁缛的铜鼓,精品甚多,享誉中 大约在中国的商代,壮族祖先使用青铜器。1974年,广西武鸣勉苏出土了兽面纹铜卣,”造型庄重,纹饰 瑰丽,具有明显的商代晚期作风。”“证明当时已有青铜 冶炼业”。[] 春秋晚期,云南滇池地区,各族先人已使用青铜 器,在发掘的近万件青铜生产生活用具和武器中,就有 壮族先民的产品。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 县的草皮村,就发掘出春秋晚期的铜鼓。 经过商代的萌芽,西周的孕育,春秋的发展,至战 国达到了壮族”金属时代”的第一个繁荣期。《隋书?地 理志》载:”自岭南以二十余郡,……并铸铜为鼓。

”说明 铸鼓范围之大。 壮族人民自古传承的铜鼓,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 壮族文化的结晶与产物。古代壮语词汇没有”铜鼓”一 词,壮语称”青铜鼓”为”音东”。”音”壮语意为”听见” 或”琴”;”东”壮语意为”铜”或”响亮”。”音东”即”铜 己载于云南壮族古籍铜源诗经:铜从哪里来?铜源哪里出? 土垮它会落,下雨它会露。 不落这落那,落乜弘身边。 娅弘不知道壮族铜鼓历史文化,乜弘不认识。 不识它是铜,不会制铜器。 柳树抠风箱,鸡毛扎煽火。铜石里边放,木炭旁边着。 风箱会吹火,推去又拉来。 铜水会闪烁,化铜会流淌。 倒铜铃得铃,铸音东响亮。 这段古籍诗经记载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乜(乜:壮 语,母;弘:壮语,皇)弘发现铜,带领氏族成员抬天然纯 铜冶炼铸铜器,先民渐渐进入了铜石并用时代。当壮 族社会进入青铜时代。铸造,收藏铜鼓已成为财富,权 威的象征壮族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第l8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铜鼓成了壮族人所钟爱的重器,宝器,蜚声 于世的铜鼓文化开始形成。 何正庭主编的《壮族经诗译注》(见云南人民出版 社2004 月版)”壮族原生态宗教文化的经典”——《摩荷泰》中也有《故谷董》,即壮语”铜源篇”之意。 “谷”,根也;”董”即铜也。本篇讲述先民们发现并学会 炼铜用铜的过程。

经文中说原来人们对铜一无所知, 还用铜矿来铺路和建鸡舍,后来用木炭将铜矿烧化成 铜水,又用铜水铸成各种工具,才发现铜的作用巨大, 人们做出了风箱,建成了炼铜炉,铸造了请神用的铜 铃,铸造了僚皇佩带的宝刀,铸造了大王和寨主使用的 铜鼓,还铸造了祭祀用的铜男铜女,以及社会生活中常 用的刀,斧和铜鼓。诗中关于制作铜鼓的叙述,印证了 汉文史籍中关于骆越和俚僚地区大量生产和使用铜鼓 的记载。 铜鼓,是壮族的乐器,礼器,法器。壮语把”音东” 分为四个部分:”鼎”(顶,高空,即鼓面);”安”(胸鼓 (两耳鼓)和”音西处”(四耳鼓)。铜鼓上的各类纹饰,文化内容十分丰富,表现出壮 族人民的三界(元)宇宙观,即天,地,水。”鼎”纹饰多 为”淌温”(壮语太阳),”潘珠”(壮语为雨云),”刀地” (壮语为星星),”法昧”(壮语为闪电,雷),”奔法”(壮语 为祭天),在”开化鼓”上,较为明显。”安”纹饰多为祭 祀,狩猎等场面;”嚷”纹饰有水,水鸟和舟船等,”广南 鼓”较典型。 铜鼓的制造,铸鼓工艺复杂,一般需12 道工艺程 序。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广州炼铜鼓师不过 十余人,其法绝秘,传于子而不传于女云。

”据广西博物 馆抽样化验:北流型铜鼓的铜汁熔铸调剂,大体与《考 工记》”六分其金(铜)而锡居其一”的”钟鼎之剂”相符。 19 第l8 卷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o5 文山州博物馆的西汉尖叶形铜锄,铜斧,铜铲及东汉铁锸,表明壮族分布居住的腹心地带再没有金属的空白 点了,说明壮族先民有较高的冶炼青铜器的水平。 具有神秘色彩的器物——铜鼓,大约产生于公元 前第一个千年中叶或稍早。云南万家坝型铜鼓,云南 铜鼓中,有伴出物的铜鼓居全国之冠。云南是铜鼓的 策源地和中心。时间从春秋开始,以后渐由南向四周 扩散,最终形成铜鼓的庞大家庭。L9 据考证:全世界现存铜鼓2400 面。其中,9o%分 布在我国南方,而中国保存有1460 面,是全世界收藏 铜鼓最多的国家。壮乡广西全境几乎处处分布铜鼓。 其民间实物藏量仍有l4O0 面以上,这个令人震惊的数 字,几乎与全国的馆藏相等。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壮族 自治区博物馆目前的馆藏铜鼓达600 多面,民间和珍藏 的铜鼓就更加丰富。广西河池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传 世铜鼓保存得最多的地区,且不少地方仍在使用这个 “活化石”。广西壮乡的铜鼓,最大的北流型铜鼓,鼓面 直径达165 厘米,鼓高67。

5 厘米,重达300 千克,是全 球最大的铜鼓,被誉为”世界铜鼓之王”。广西壮乡的 铜鼓,仅东兰县就有500 面,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居我 国乃至全世界之首位。现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 馆。而云南壮乡文山州,据1985 年统计,民间传世铜鼓 就达200 多面,出土铜鼓4o 面,馆藏铜鼓为28 1985年前,文山境内存藏的传世铜鼓不下400 1997年底,全州现存铜鼓不少于210 面,令人震惊。u。。 如果说,云南是铜鼓的故乡,那么,广西就是铜鼓 的大本营。如果说,云南是铜鼓的发源地,摇篮和起源 中心,那么,广西就是铜鼓的中转站,聚散地和传播中 四,铜鼓蛙饰与壮族稻作文化在云南壮族的民问传说中,有这样一则神奇的故 天,亚魁突然挖到一只被绳子捆缚着的青蛙。母子俩便将其带回家精心养护。不久,奇迹出现了。亚魁 家的旱地变成了水田;包谷变成了禾稻;枯井变成了活 井……亚魁所在的村庄也变得风调雨顺,田畴如锻。 后来得知,那只青蛙原来是龙王的女儿,因为出生时带 了个青蛙身躯,所以被龙王作为不祥之物而弃之山洞。 后来得救于亚魁之手,她因此而万千感激。所以,她使 出祖上密招,帮助亚魁家及亚魁所在的村庄普降谷雨, 修造良田……但是,青蛙姑娘的这一举动冒犯了祖上 之德,龙王再次派出天兵天将将其捉拿归洞。

这一来 去的瞬间,青蛙姑娘和人类一道造下了稻作文化。为了让后代永远不忘这位稻作之神,人们就将她的形 态铸于铜鼓之上而奉之。 这一则故事,隐喻出如下道理:稻作文化与铜鼓文 20 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 有了稻米,就要有相应的炊具,容器等,于是就产生了 铜鼓早期的功用文化。有了铜鼓,人们铸蛙饰,行鼓 仪,贡鼓礼……使铜鼓文化日趋丰厚。人们铸蛙饰,就 是为了祭拜青蛙姑娘,实际上是”蛙图腾”崇拜,以实现 人间风调雨顺,谷茂粮丰。早期的铜鼓是壮家人心目 中最神奇最珍贵的重器,所以,人们要用铜鼓去祭献祖 上诸神,以保家人四季平安,万事如意。在很早以前, 就产生了”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 进贡礼仪。今天,这种礼仪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了,只有人们在”进贡”八宝米系列特优产品时,不再使用铜 鼓,而是使用与铜鼓形状相类似的壮家竹箩盛装之。 勤劳的广南壮族人民赢得了”中国广南八宝贡米之乡” 的美誉。为此,广南人修建了一个投资上千万,占地 140 亩的广南铜鼓广场,并在广南铜鼓广场边上兴建一 个占地20 亩,投资300 余万元的八宝贡米交易市场,使 稻作文化与铜鼓文化相得益彰。

铜鼓是文山本地壮族等古老民族宗教和哲学思考 的凝结物。据我们所知,这个民族的祖先百越人,骆越 人,西瓯人,还有乌浒人,西汉以前,殷商时期,就懂得 用当地的铜矿资源,创造出青铜文化,利用铜鼓,表达 出自己对世界的思考。文山壮族出土的诸多铜鼓与传 世铜鼓,鼓面中心都刻有太阳和光线,象征十二个月。 而对太阳的崇拜又与雷神崇拜联系。 壮学先驱者徐松石着《粤江流域人民史》上说:”相 传雷应十二方位。这与铜鼓表面中心所列十二芒的太 阳,和铜鼓原始形式的十二圆圈,意义相合。”铜鼓上刻 画的蟾蜍即是雷神的象征。徐松石分析:”蛙鸣象鼓, 而且蛙鸣便有霖雨。铜鼓面上有蛙,也深意存于其 中。”铜鼓上面的”人形鸟”即是雷神。古人认为:雷神 口像鸟喙,身像鸡形。邱北县两个崖画点就与铜鼓相 似的”人形鸟”图像,就是雷神的象征。古时壮人锄地 或插秧或收割,每有一人击鼓,而满坡遍峒的人伴着他 的鼓韵节奏,一面歌唱,一面劳作。屈大均在《广东新 挝大鼓,鼓声一通,群歌竞作,弥日不绝。”这就是一幅伴铜鼓而耕作的群体劳动生产图景,也是壮人农耕稻 作文明的生动体现。_l 青蛙塑像是铜鼓的立体雕塑中最常见的。北流 型,灵山型,冷水冲型,西盟型铜鼓的鼓面上,都有青蛙 塑像等距离排列。

在个别灵山型铜鼓的腹部内壁,也 偶见青蛙塑像。这些青蛙雕塑在各型鼓间也有些区 别:北流型的较瘦削,一般无纹饰;灵山型的较肥硕,后 两足并而为一,臂部饰有圆涡纹或划线纹;冷水冲型的 高大雄健;西盟型的轻薄灵巧。有的大蛙背负小蛙,有 的背负田螺或龟。 较早的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和晚期的麻江型铜鼓 龙符壮族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 则无蛙雕。遵义型铜鼓虽无蛙雕,但在其他型铜鼓的 蛙雕位置铸有蛙爪痕。 青蛙雕像出现最早的是冷水冲型铜鼓,从遵义型 上的青蛙”跳走”后,麻江型就再无蛙雕了。冷水冲型 铜鼓的青蛙塑像,制作最精致,可称蛙塑上品。一般每 面铜鼓4 只,体形硕大,空身扁腹,两眼圆突,四足挺 只,个别的6只,甚至8 只。形象呆板,表面无纹 饰。全部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排列,个别的顺,逆交 错,两两相对。另一类是”累蹲蛙”,就是大蛙背负小 蛙。个别的鼓腹内也有小蛙。 灵山型的蛙塑几乎都是每鼓6 只单体蛙和3只”累蹲蛙”相间环列。双后腿并而为一,背部饰有辫 带纹,同心圆纹,复线半圆纹,臂部饰密线螺纹。体形 肥大,造型优美,纹饰丰富。 西盟型常有蛙8 只的。蛙体轻薄,体型偏瘦。有蛙塑的铜鼓分布较广,广东,贵州,云南,越南北 部,泰国,缅甸东北部都有。但最多,最典型,最优美的 铜鼓蛙塑,则集中在广西。 铜鼓上的蛙塑如此集中地出现在广西,这与壮族 及其他少数民族先民以青蛙为图腾的图腾崇拜有关。 铜鼓是用于祭祀的,”蛙鸣有雨”,蛙塑与祈雨也有关。 累蹲蛙寄托有希望青蛙大量繁衍的祈求,也还有”蛙多 雨大”的祈求。这便是铜鼓蛙饰与壮族铜鼓文化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