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民族文化傣族文化西双版纳经济效应

民族文化在云南之经济推动力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发展被放以战略位置,由于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特殊性以及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同样具有特殊性,不能采取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策略,而与东部沿海相比,民族地区最富有竞争力的就是多彩独特的民族文化,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是明智之举。云南省2006年提出文化强省战略,依托民族文化的发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取得了瞩目的经济成就。傣族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中独具魅力的一方云南民族文化,傣族文化推动了西双版纳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民族文化是经济运行的强力发动机。

关键词 民族文化 傣族文化 西双版纳 经济效应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关键词民族文化傣族文化西双版纳经济效应

1民族文化的魅力

民族文化这一称谓在一些学者的观点里,带有对民族地区的轻视,其实不然,民族文化魅力独具,既具有包容性,同时具有感召力,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积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现代化这个术语被学者们广泛使用并逐渐深入人心,90年代以后,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随着“现代化”、“全球化”两词被广泛地引用到各个领域,与此相关的概念如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城市现代化等概念也随之而来。大家几乎一致认为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过程(即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社会、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是行为主体的发展并建立起全球网络的过程,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它包括人口的非农化、产业的高级化、地域景观的复杂化等),是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我国在80年代末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大量的异文化涌入国内,如新鲜的血液散发的吸引力一般,异文化吸引着大批人追逐,同时中华文化推出去的时间较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文化的全球化实际上“文化西化”,在西方文化强攻的汹涌浪潮中,民族文化魅力的散发颇为淋漓尽致,民族文化固守着中华文化的根。

从属汉族有一定局限性,很大程度上个体本身无法真正领略汉族的文化内涵,然而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吸引着大众目光。民族文化是特定地域和民族、群体人民的思维、精神和生存方式。由于对这片土地有着同样的热爱情感以及有着共同历史背景,使得汉族群体天生而来的具有一种对民族部落民族文化的文化认同,有认同就有接受,相比较异文化的新鲜感而言,民族文化的地位根深蒂固,文化认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正是由于这种潜移默化使得“文化西化”得不到生机。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不同地区还积淀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文化资源犹为丰富。“文化西化”在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前不值得一提,民族文化的魅力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前进。

2云南民族文化激发经济效应,版纳风情万种

关键词民族文化傣族文化西双版纳经济效应

自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被提上各省市乃至市县的议事日程云南民族文化,在各地方陆续的“十二五”规划中,也纷纷把培育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在2006年,云南省就提出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通过几年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成为西部其它各省的榜样。云南省有包括汉族在内的26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各个少数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文化关键词民族文化傣族文化西双版纳经济效应,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天然宝库,这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云南地理位置特殊的同时具有鲜明的气候特色,自然资源独特关键词民族文化傣族文化西双版纳经济效应,生态复杂,促成了特殊民族文化的形成。这些民族文化的总体特征,有学者将之概括为:“多源一体、多元一体、多元立体,保留古貌较多,民族特色鲜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成为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业发展的便利条件,也是通过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旅游业来发展地区经济的重要基础。其中云南民族文化,西双版纳依托傣族文化发展经济的模式成为典型。

西双版纳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被誉为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绿洲,西双版纳诠释的热带风情招致全世界人民的来访,而西双版纳的情怀是由傣族围成梅花易数,傣族文化的内涵赋予西双版纳多彩鲜明的活力,每年到西双版纳领略傣族文化的游客不计其数。旅游对傣族文化展演的愿望和旅游者对傣族文化认同的愿望成为傣族文化进行不断商业化重构的重要依据。在旅游展演中重构的傣族文化将被更加广泛地获得社会认同、地方认同,形成一个傣族文化现代化的新款式。通过旅游展演使得傣族文化与经济形式密切相连,从而形成民族文化产业模式,拉动西双版纳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轰动的经济效应。

关键词民族文化傣族文化西双版纳经济效应

傣族是与水有缘的民族,称为水的民族。在傣族的水生神话中,水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生殖力的物质,是再生力量的象征,它可以形成天地。水生神话直接表现了傣族对生命力、生殖力的崇拜,也正是水在傣族创世神话中的特殊地位,使水成为傣族宗教生活中富有象征意义的显圣物,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维克多・特纳在谈到对象征意义的分析时,提出了三个层面的分析,即注释意义、操作意义和位置意义。傣族参与群体最广就是其操作意义,也正是操作意义层面上的民族文化丰富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内涵。每年的四月份是傣族的新年,在新年的庆祝中最热闹的要数泼水节,泼水的行为代表着一种祝福一种期盼,身着颜色亮丽筒裙的傣族女孩以及活力丰沛的傣族男孩所营造出来的热情氛围,洋溢着欢乐的空气分子,沁入所有人的内心。每年的四月份都是西双版纳的旅游高峰期,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争相感受傣历新年的祝福方式。四月份的泼水节场面最为盛大,这是全傣族人民共同欢乐的时刻。市场的需求千变万(下转第118页)(上接第116页)化,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基准,在西双版纳的旅游初具规模时期,傣族园应景而建,傣族园的建立,使得在现代文化冲击的局面下,傣族文化仍然完整保存没被吞噬,这样即便是错过四月份的泼水节,也还是可以到傣族园感受泼水文化。傣族园的建立即为西双版纳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又丰富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内容,是傣族文化衍生的民族地区新经济方式。

傣族园景区位于距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市27公里处的勐罕镇,俗称“橄榄坝”。总体规划面积336公顷,建设总投资1.5亿人民币,内有5个傣族自然村寨为主要景区:曼将(篾套寨)、曼春满(花园寨)、曼乍(厨师寨)、曼嘎(赶集寨)、曼听(宫廷花园寨),是西双版纳集中展示傣族宗教、历史、文化、建筑、服饰、饮食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国家四A级风景区,是西双版纳傣族自然村寨最集中,民族特色保护最完好的旅游景区之一。自傣族园开发后,傣族文化系统与不同的文化形态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有学者认为,一切系统、一切结构都是开放的,绝对封闭的系统是无法存活的,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民族文化在当代变迁的过程中,民族化和现代化、传统性和现代性并非是水火不容的。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具有原始特色的民族文化也逐渐消失,然而西双版纳傣族园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本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傣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如今,傣族园中随着游客规模的日益扩大,村民发现稻作仅仅只能解决温饱,而加入到旅游经营队伍中的村民则腰包日渐鼓起来,早就购置了家电,盖起了混凝土砖房。于是越来越多的村民把田地出租,搞起了“傣家乐”或旅游接待。民间工艺品也发展起来,一是民族织锦,包括傣族通巴与花包以及民族服装;二是木制工艺品,包括木版画、木雕、根雕、黑陶、银饰品与蝴蝶装饰饰品。傣族园在经营过程中,逐渐找到了适应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傣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恩格尔系数也逐年降低,人民幸福指数随之攀升,推动了整个版纳地区的经济发展,傣族园运行模式的成功,说明傣族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推动力,说明民族文化产业对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可行性。

3总结

文化向来是千姿百态的,而民族文化带有民族的鲜明特色,这种特色带来一种意念,它会引导人们不自觉的心向往之产生共鸣,有着经久不息的能量,回味且深刻。民族文化又是一种气场,它会引导人们全身澎湃的涌动着一股热流,这股热流激发人民去思考去感悟,去回味经历着的前因后果。文化产业概念兴起于西方,很多情况下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会借鉴西方成功模式,然而民族文化产业的提出是对我们专属民族文化的开发研究,具有全新面貌以及独特感召力。文化产业涉及领域宽广,极具包容性,发展前景广阔。民族文化产业作为一门新鲜学科,国内民族种类为其研究提供肥沃土壤,作为民族文化产业的学者,立志继续以蜗牛姿态一步一步往上爬,直到研究的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