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要读《论语》名家谈系列(图)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是反映孔子思想的基本文献。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诸多方面,对当代治国理政、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孔子网特别推出【中国人为什么要读《论语》】名家谈系列,通过儒学名家对《论语》一书的阐释,让广大读者对学习《论语》有更深入地了解和体悟。

(方克立,1938年6月28日-2020年4月21日,湖南湘潭人,哲学家)

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学是一种“人学”,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的学问。儒学有丰富的思想,在许多方面能给人以智慧迪。

注重修身立德,成就理想人格

中国人为什么要读《论语》名家谈系列(图)

儒家讲究修身做人之道。修身的目的,在于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修身重在反思自己中国人为什么要读《论语》名家谈系列(图),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孔子讲“修己以敬”,涵养智、仁、勇“三达德”;孟子讲存心养性,养浩然之气;荀子讲“以诚养心、以礼正身”,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修身之学的基本精神。儒家要求君子具有博施济众、仁民爱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志向,以担当道义为己任,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以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大智大勇,为实现社会、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我国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深受儒家人生哲学的影响,吸取并践行其中的思想精华,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

倡导善待他人,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儒家所提倡的“礼”不只是外在的礼仪形式,更重要的是它的内核“仁”。“仁”是从人的本性发展出来的,是一种关心人、爱护人、体恤人的感情和态度,在与他人相处时表现为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礼”是按照“仁”的精神制定的一系列社会制度、规范和道德原则。“礼”的作用在于定分止争,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在家庭中,如能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家庭就和睦了。扩大到社会,就是要建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基本伦常秩序。每个人各守其分、各尽其责、依礼而行,整个社会就能安定有序。

中国人为什么要读《论语》名家谈系列(图)

这种以“仁”为魂、以“礼”为体、以“和”为用的社会伦理学说,包含着善待他人的仁爱精神、尊重秩序的守礼原则、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

主张以德治国,强调民为邦本

《大学》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中国人为什么要读《论语》名家谈系列(图),又要求读书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其实是主张以修身为本,由内圣而外王,最终实现以德治国。

中国人为什么要读《论语》名家谈系列(图)

在儒家看来,正人先要正己;君子“修己”,近可以“安人”儒家人生智慧的体会,远可以“安百姓”,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政治家。古典儒家提倡的正是通过提升国民道德品质与文明素养来治国的理念。这要求统治者怀着爱民如子的感情,采取惠民、安民、富民、恤民的政策和措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让他们能够安稳生活。

许多儒家学者都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先后提出民贵君轻、民本君末等君臣关系理论,虽然目的大都是为了“存社稷、固君位、达邦宁”,但客观上对于改善人民的生存状况、发展社会生产也有积极作用。

提倡尊师重教,注重学行统一

中国人为什么要读《论语》名家谈系列(图)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儒家人生智慧的体会,把教育作为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儒家人生智慧的体会,是儒学的一大特点。历史上许多著名儒家学者也是教育家,他们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总结的教育经验和方法,包含许多真知灼见。

儒家“六艺”之教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强调“德教为先”,首先教学生如何做人,并且要求学行一致、知行统一。历代儒家学者总结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学思结合、教学相长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在现代教育的综合创新中,应重视吸收这些传统教育思想的合理内容。

儒学是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一些方面已经不适应今天社会的需要。但儒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包含着中华民族认识宇宙、社会、人生的许多成果,经过科学辨析和选择,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很多内容可以成为当今时代的文化资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