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盎然的马鞍山,与诗歌的不解情缘

大江东去,奔流浩荡。山川清秀,人杰地灵。

横跨长江两岸的马鞍山,境内山水纵横、峰奇岭秀、溪清鱼肥,是历史上文人墨客偏爱的山水之都。

诗意盎然的马鞍山,与诗歌的不解情缘

▲ 采石矶(资料图)

诗意盎然的马鞍山,与诗歌的不解情缘

诗仙李白一生七次游历马鞍山,写下了《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横江词》等50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此外,周兴嗣的《千字文》、刘禹锡的《陋室铭》、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李之仪的《卜算子》等千古名篇均成就于此,还有白居易、杜牧、曾巩等600多位诗人雁阵般栖居于这片诗灵之地,留下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诗文。

千余年来,诗人与马鞍山的绵绵情意,成就了这座城市与诗歌的千年情缘。

山水灵气孕育诗歌“基因”

滚滚长江东逝水,哺育万里江山如画。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逸兴遄飞,留下了数不清的绮词丽句,让壮美江山跃然纸上。

诗意盎然的马鞍山,与诗歌的不解情缘,有着深厚的渊源和先天的优势。自古以来,马鞍山地区便为东西交通之要冲,南下北上之咽喉,历代文人墨客在此云集星散,文明之厚重在此沉淀。

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之际,马鞍山属于楚头吴尾。秦汉时期,东西两岸又分属会稽郡与九江郡。六朝更迭,马鞍山成为扼守首都建康(今南京)之西南门户,军事地位陡升。同时,地近京畿,王孙贵族常于此啸吟咏叹,“文的自觉”随之到来。唐宋时期,江北之和州(州治历阳)、江南之太平州(州治当涂)得到进一步开发,交通便捷,人文荟萃,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诗文流韵诗意盎然的马鞍山,与诗歌的不解情缘,灿然生辉。流风余韵,波及元明清。

诗意盎然的马鞍山,与诗歌的不解情缘

▲ 西梁山(天门山)长江马鞍山段(资料图)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仙名篇《望天门山》作于马鞍山,妇孺皆知马鞍山民俗文化节,人人会诵。

1200多年前,年轻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雄心万丈,仗剑去国马鞍山民俗文化节,出三峡,浮江汉,游吴越。当他刚刚踏上马鞍山这片奇丽的山水之境,只轻轻一首《望天门山》,便登上了盛唐诗国的时代舞台。

千古人文地马鞍山民俗文化节,一城山水诗。歌咏马鞍山的诗文蔚为大观,傲视江东,垂声后代。这是山水灵气,是人文气息,更是一种文化自觉。从《千字文》到《陋室铭》,再到《卜算子》诗意盎然的马鞍山,与诗歌的不解情缘,名篇至今朗朗上口、诵读声萦绕千年,似乎细细诉说着这里的前世今生。

传承创新弘扬诗歌之魂

延续千年连绵不断诗风熏陶下的马鞍山人民,在崇尚诗歌的同时,更加热爱文化,以诗歌为灵魂的文化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人们参与诗歌节、传播诗歌文化,让诗歌的“基因”深深烙入城市肌理。

为纪念诗仙李白,传承诗歌文明,弘扬民族文化,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交流,自1989年起,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决定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举办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节庆期间开展大型文艺演出、诗歌创作和朗诵比赛、国际友人吟诗会、经贸洽谈、旅游观光、李白研讨、群众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诗意盎然的马鞍山,与诗歌的不解情缘

诗意盎然的马鞍山,与诗歌的不解情缘

▲ 第34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拜谒“诗仙”仪式

1992年,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被国家列为中国国际观光年百项旅游节庆活动之一;1995年,被安徽省政府确定为五大节庆活动之一。经过多年的积累,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形成了自己的活动特色,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

自2006年开始,在中国国际吟诗节的基础上,每年举办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

诗意盎然的马鞍山,与诗歌的不解情缘

▲ 第34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

2014年,中国诗歌学会授予马鞍山市“中国诗歌之城”称号。“中国诗歌之城”现已成为马鞍山市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

如今,经过30多年的积累,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已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更是一座城市永不磨灭的文化记忆。人们热爱诗歌,诗歌创作成为市民的日常,群众性诗社层出不穷,新生代诗人佳作不断,诗歌已经渗透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诗歌用其独特的魅力,传承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诗意盎然的马鞍山,与诗歌的不解情缘

▲ 长江不夜城(资料图)

人们赞美长江,无论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豪放大气,还是诗仙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无限浪漫,诗歌和长江文化注定密不可分。传承长江文化,与长江共生、共进,如今在采石江畔,长江文化体验空间项目“长江不夜城”正大放异彩。以诗歌和长江文化为引,马鞍山文旅产业与长三角城市的互融互通也在提速。利用马鞍山李白诗歌节这一平台,马鞍山也将继续讲好诗歌文化、长江文化,践行“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科学论断。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