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苗族聚居地——青水以北再无苗族

说起少数民族,人们通常会想到云贵地区,其实汉中也居住着好客的苗族人,神秘的羌族人。今天就带大家一起走进镇巴苗族聚居地、宁强羌族聚居地,去感受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

青水以北再无苗族

从镇巴县北上51公里就来到了地域辽阔,山大沟深,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七十的青水镇。“青水以北再无苗族”,这里的苗民是在清朝雍正年间从贵州遵义府迁徙于此,目前有苗民178户,769人,以前,镇巴苗民无论是在服饰上,还是语言和饮食生活习俗上,都保持着自己的民族传统,苗汉区别十分明显。

镇巴苗族聚居地——青水以北再无苗族

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人和当地汉族人的生活虽然有些已经融合,但仍保留着丰富的苗族传统文化特色,如苗族蜡染、苗族刺绣、苗族银饰、苗族饮食、苗族医药等。

热情的苗家待客之道

当你来到青水镇苗乡,身着盛装的漂亮的苗家阿妹,会端着自家酿制的香甜米酒,用苗家迎接贵客的最高礼仪--拦门酒,来欢迎客人的到来。这种青水自酿米酒度数不高但后劲很大,用碗盛满,客人走上前来就要喝完。

摄影|嘟嘟视觉

长桌宴是苗寨宴席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通常用于接亲嫁女、满月酒以及村寨联谊宴饮活动。左边是主人座位,右边是客人座位,主客相对,敬酒劝饮并对酒高歌。

摄影|嘟嘟视觉

镇巴苗家菜跟镇巴人的性格一个豪爽热情,大块的镇巴腊肉,天然绿色山野菜,干炸土豆条、米粉肉、腊猪蹄煲萝卜等乡土气息十足,恰似镇巴苗族人的简单纯朴。

摄影|嘟嘟视觉

酒过三巡镇巴苗族聚居地——青水以北再无苗族,菜过五味后,身着盛装的苗家阿妹端着自酿的米酒开始向每位客人敬酒,她们唱着苗寨特有敬酒歌“这里是苗寨,没有好菜,只有淡淡的米酒,等着客人来,一杯又一杯.......”苗家姑娘温柔动听的劝酒歌,走到你面前~ ~ 直到你喝的真正领教苗家人的热情为止。

摄影|嘟嘟视觉

这样喝酒的方式叫做“高山流水,细水长流”,是苗族风情的一种好客习俗。酒量再好的人也会敬怕三分。

岁月写真的苗家村寨

一道鲜为人知的奇山异水,一条神秘莫测的幽幽峡谷,一个岁月写真的苗家村寨,一部虚无飘渺的神话传奇。在镇巴苗乡——青水镇东南约5公里,莽莽群山中,有一个寨子,名叫雷家寨,是古苗民集聚地。

镇巴苗族聚居地——青水以北再无苗族

雷家寨,择山洞而建,悬于崖壁间。从山脚,沿溪逆行,泉水激石,汩汩作响;群鸟和鸣,嘤嘤成韵。青树翠蔓,遮掩缠绕,参差不齐,随风飘拂。至山腰,淙淙清洌,泻出于壁罅,泉之源头也。掬泉面贵面,清凉清凉地;饮之,有点甜。

镇巴苗族聚居地——青水以北再无苗族

过溪桥,攀岩壁,上人工开凿石阶,百余步,进寨中,豁然开朗。寨厅可容百多人。寨墙用青石垒砌成,厚约米许;软绵绵、薄薄厚厚的苔藓,铺满寨墙。寨厅后面,山洞幽深、寒气逼人。其深不知道通向何处,从未有人走到尽头。

镇巴苗族聚居地——青水以北再无苗族

据《定远厅志》《镇巴县县志》等史书记载,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有苗民为躲避战乱,从贵州遵义府,逃荒至青水境内,生活困顿、无处着落,还时遭匪患、野兽蛇虫草祸害。

以“雷”姓为首的5姓共计60余人择山洞而居,该地得名“雷家寨”。众人起居饮食、瞭望防御等皆安置于山壁上数个山洞内。从山下昂首瞭望,上、中、下三个洞穴清晰可见。新中国成立后,原洞居苗民全部迁出,居住山下,与汉民同耕种、生活。

镇巴苗族聚居地——青水以北再无苗族

当你小心翼翼迈过湿滑的石阶进入山洞内时会惊喜的发现石壁上刻有大量的符号、图形,真实地再现了苗民洞居的人文历史和生活遗迹。

演绎苗族文化的陈列馆

苗族民风古朴,文化传承丰富多彩。镇巴苗族文化陈列馆是你了解镇巴苗族风情文化的必去之地。

走进陈列馆,你会被浓郁的苗族风情紧紧包围。身穿苗族服饰的苗族姑娘和手持芦笙演奏的苗族小伙儿蜡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苗族长桌宴、服饰、刺绣、生产生活工具等大量实物、图片、文字和视频多媒体展演,涵盖了苗族迁徙历史、文化传承、生活风俗、饮食习惯以及远景规划等内容,生动再现了镇巴苗民的起源和发展,展示了镇巴县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镇巴苗族聚居地——青水以北再无苗族

镇巴苗族聚居地——青水以北再无苗族

陈列馆共分两层,其中,在一楼大厅的中央,展出的苗民蜡像栩栩如生,吸引了许多游客与之合影留念。同时,游客还可以穿上陈列馆免费提供的苗族服饰,也“客串”一把当苗民的感觉。上到二楼,还可以通过沙盘和影像,更加直观地了解青水苗民的发展历程。

镇巴苗族聚居地——青水以北再无苗族

镇巴苗族聚居地——青水以北再无苗族

能歌善舞的苗乡人

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

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竹竿舞”则是最能与客人互动的,姑娘们纷纷展示自己的灵动的身姿。

世间已无夫妻树

“夫妻树”也是青水人气颇高的景点,因为它有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相传清道光年间,青水突遇山洪,村内有李姓夫妇二人,为保全村房屋田地及人畜安全,推垮其屋以疏通洪水,二人因此殒命。但人们对此义举未曾感恩,夫妇二人魂魄幻化成蛇妖骚扰村民。后村民立感恩塔铭记。翌年,蛇妖遁形,化为夫妻连理树,传说此树两干合抱,日长丈余,树周时有灵蛇出没,颇为神奇。

镇巴苗族聚居地——青水以北再无苗族

可惜的是,2018年清明节前夕,镇巴大风肆虐,树龄近500年的连理古树被大风刮倒了,如今世间再无“夫妻树”,只剩一个流传了500年的传说......

镇巴苗族聚居地——青水以北再无苗族

随着这处“西北最大苗民聚居地”越来越被外界知晓,许多人慕名前来,探秘雷家寨苗居的变迁、祈福夫妻连理古树、看感恩塔遗址、吃特色苗家饭、住风情苗寨,喝“拦门酒”、跳“竹竿舞”……领略大巴山深处独特的苗族文化魅力。

神秘多彩的羌族文化

宁强,古称宁羌,三千年羌族故地,羌汉长期杂居,文化交融,同中有异。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和神秘多彩的羌氐文化,积淀为丰厚而特色的传统文化。民风尚巫,傩艺傩技至今遗存完整。傩舞粗犷奔放、原始古朴;傩技神秘莫测,变化无常;傩腔豪迈浑厚,自然天成;傩面抽象神似,妙趣横生。

镇巴苗族聚居地——青水以北再无苗族

傩,是现代民歌、舞蹈、杂技的原始雏形镇巴苗族聚居地——青水以北再无苗族,是农耕时代融祭祀、娱乐、信仰一体的民俗活动。宁强傩戏是原始信仰、祭祀仪式、民俗风情、音乐舞蹈、雕画艺术的复合文化载体,堪称原始艺术的“活化石”。

惊险刺激、驱凶纳吉的摊技

在傩文化中,傩技是一种最古老的驱凶纳吉的祭祀仪式。每当傩技艺人在为愿主还愿时,都会根据不同需要使用傩技:由傩技艺人手执牛角、口念咒语、背着过关小孩,赤脚爬上由12或24或36或48把组成的刀杆(桥)。

其傩技表演有上刀山、过刀桥、下火海、钳耙齿、革及铧、开红山、捞油锅、九龙水等。只见每把刀锋都十分锐利,寒光闪闪,可吹毛断发,但傩技艺人罗振等人赤脚上下刀杆、过刀桥时都胜似闲庭信步汉中民俗,而观众看得屏气静神,情不自禁地为其提心吊胆、揪心捏汗。

羌族文化神秘多彩,短时间内无法全面了解这个民族的发展、演变、文化内涵。但在宁强羌博园内,通过实物展示、仿古重建和光电技术,复原和展示宁强本地羌族先民的生活、劳作和祭祀场景。

镇巴苗族聚居地——青水以北再无苗族

羌博园,全称为宁强羌族文化博览园。是中国西部唯一一个以羌族博览观光为主题的博物园。羌博园位于汉中市宁强县县城西郊东山观,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京昆高速公路出口500米,距西成高铁出口2公里。

镇巴苗族聚居地——青水以北再无苗族

羌族文化博物馆集收藏、保护、传承、展示、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是弘扬羌文化的重要窗口,是羌民族灵魂的新家园,是全方位体验羌文化的“大观园"。该馆由羌源厅、文物厅、释比厅、羌绣厅、羌家小院五个单元组成。

镇巴苗族聚居地——青水以北再无苗族

羌源厅

该展厅从代表民族特征的服饰、生产工具,以原雕复原表现形式,展现原始商业;以渔猎、耕种为主的生活方式汉中民俗,反映着羌人漫长的生活历程。

▲羌人迁徙生活组雕展区

▲宁强羌人历史雕塑展区

宁强境内山高谷深,充盈山川河谷,古属荒蛮之地,却是剽悍、好勇、善猎的古羌人繁衍生息的天然乐土。史志有“秦迁三苗““汉武逐羌”的记载,已说明秦汉时期已有羌人迁徒生活于此。而鼎盛时期,在元灭西夏、党项族向大西南迁徒,其中的白马氏和青衣羌分散定居宁强汉中民俗,不断与原古羌人融合,逐渐演化发展成当地的黑衣羌,在宁强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

明洪武年间,爆发了以羌族和尚田九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声势浩大,羌人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可见当时宁强境内羌人的数量和力量。但这次起义,也给宁强的羌人带来了灭族之灾。

该展厅按时间段用四组雕塑来系统说明宁强羌族的历史。

文物厅

宁强原名宁羌,古属梁州,为氐羌据地。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境内多样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多姿多彩的羌族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文化与生态和谐,包含了朴素的“天一合一”思想,在宁强当地羌人生活过程中,留下了大量文化与文物遗存,为我们今天解读宁强历史、了解羌民族特性,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史料依据。

释比厅

羌族原始宗教中的释比是羌族文化的传承者,汉语称“端公”。他熟知本民族的社会历史和神话传说,有较为丰富的社会经验,具备一定的医药常识,能诵经咒,从事巫术活动。在生产力低下和科学文化不发达的条件下,释比主持春祈秋报等重大祭祀活动。释比又能驱魔治病,除秽镇邪,则被认为是对羌人生命财产负责。因此,释比在羌族社会中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甚至起精神领袖的作用。释比的法事活动渊源流长又兼收并蓄,既丰富多采又神奇古怪。释比是以人的根本利益为中心,来调节人、鬼、神三者之间的关系。

该展厅由五部分组成:释比绝技展区、法事类场景区、风水类场景区、上坛(文坛)中坛(武坛)下坛(娱神)场景区、实物展示场景区。

羌绣厅

宁强羌族生活在群山之颠,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羌人不论男女老幼皆喜饮酒。刺绣、挑花、编织是羌族人民的传统工艺,近年来,随着对保护羌族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许多羌民族固有的文化和习俗日益被更多人了解。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羌族的生活习俗正面临各种冲击,羌族民俗正走向趋同和消亡。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羌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

镇巴苗族聚居地——青水以北再无苗族

羌家小院

宁强地处秦巴腹地、汉江源头,秦楚文化、巴蜀文化自古在这里交融,氐羌文化文化神秘多彩。千百年来,历经沧桑,而今氐羌民俗遗痕还依稀可寻。州志上说“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但一县之内又因地域、民族、物产、气候的不同。各地习俗,渗揉融合,以致风俗习惯、方言土语,既有大同,亦存小异,构成了丰富奇特的习尚风俗。

镇巴苗族聚居地——青水以北再无苗族

本展厅分为四个展区:贺生、岁时展区,拜寿场景展区,婚庆风俗场景展区,丧葬风俗场景展区。

羌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老民族,华夏五大母体民族之一。是迄今为止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记载的唯一民族,也是一个绚丽精彩的现代民族。绵延不绝的历史演进,令我们对这个生生不息民族的坚韧肃然起敬。

感受热情的苗家待客之道,探寻神秘悠久的羌族文化,不用去“云、贵”两地,在汉中也能体验到,多彩的民族风俗。来吧,我在汉中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