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第一章民俗与民俗学什么是民俗?(组图)

中国民俗文化

第一章民俗与民俗学

什么是民俗?

民俗就是我们的生活。

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

怎么过年?

二十三点灶腊,祭灶神;

二十四扫房子,丢百病;

二十五贴春联、贴窗花;

二十六置年货、沐浴洗衣;

二十七去杀鸡割肉磨豆腐;

二十八去插花,做年糕包粽子

二十九年夜辞,年饭、团圆、守夜、烧炮竹

春节的礼俗与禁忌

?一日初一拜年祝福。初一为鸡日,为扫帚生日, 不能动扫帚, 否则招致霉运。

?二日为犬日,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夫婿与孩子回娘家。“归宁”

?三日为猪日,不出门, 不宴客。又叫“ 小年朝”, 祭祀祖先和诸神, 不能扫地、起火、打水。也有“初三开店门”。俗传“老鼠娶亲” 的日子。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

春节的礼俗与禁忌

?四日为羊日,准备牲礼、四果、生仁、炸枣等迎接, 烧金纸、神马。“接神” 的习俗,不动刀、剪。

?五日为牛日, “破五”, 财神的生日。放鞭炮、赶庙会, 全家庆贺。

?六日为马日,祭送穷神

?七日“人日”、“人胜节”、“ 七元”。如果天气晴朗, 代表那一年出入顺利, 人口平安。这一天要吃芹菜、葱、蒜等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 其中必有寓意勤劳、聪明的。

怎么过年?

过春节

1、春节怎么过

2、春节的来历

3、春节的内涵

4、春节的意义

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

中国民俗文化第一章民俗与民俗学什么是民俗?(组图)

?春节:从十二月二十三始—元宵节止辞旧迎新,祭祀、团圆、狂欢、社交娱乐

为什么要过年?

1、春节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它的传说、礼仪、禁忌等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博大的文化画卷。

2、春节是一种文化的缩影,其中的习俗、礼仪等方面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3、春节有助于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具有很强的亲合力。

4、春节可以增强现代人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具有较强的社会整合功能。

5、春节是“假日经济”的黄金时间,春节具有较大的经济功能。

北京四合院

一、民俗的相关概念

我国古代有关民俗的概念

《管子·正世》:“料事务,察民俗。”

《礼记·王制》:“天子巡游,至于岱宗。觐诸侯,见百年,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俗。” “礼从宜,事从俗

应劭《风俗通》序:“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者,含血之类,像之而生。故言语歌谣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

“风”成为《诗经》中的六义之一。

从文献资料来看,民俗一词在中国大致经历了由“俗”——“风俗”(习俗、民风)——“民俗”这样一个过程。

汉代中国民俗文化第一章民俗与民俗学什么是民俗?(组图),“风俗”一词通用。《汉书·王吉传》“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 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后,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1922年创办《歌谣》周刊,这是歌谣的研究已经具有民俗学的性质。到1927年广州大学创办《民俗》周刊,“民俗”一词便成为一个固定的学术名词。

相关概念

?习俗:地域性很强,阶层性明显、相沿积久的一种群体性习惯和非强制性的行为规范。

?礼俗:礼仪与习俗,指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传统的礼俗内容有冠礼、生辰、婚姻、祭拜、座次、丧葬等

风俗

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统治阶级成员在个人生活中,基本上与民族共有的习惯取一致的态度)

文化: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稻种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中国1999年版的《辞海》

西方对民俗的理解

1、1846年以前民俗的概念:

民间古俗、贱民古俗、古物、民族学、神话、民间口头文学、残存文化……

2、1846年,“民俗”成为专门学科术语:

?英国学者汤姆斯( Thoms)创用。

?英文的意译:

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的合成,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种现象的学问。

3.现今国际学术界:

专指研究对象,即民俗事象或民俗传承。

专指“民俗学”。

4.当代中国学术界: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

?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沿袭的生活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

世代传承、相沿袭成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民俗包括的要素

(1)主体:民间老百姓

(2)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3)民俗事象具有一定的模式性

物质民俗

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

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精神民俗

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语言民俗

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三、民俗的特征

(一)民俗的群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如原始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是全民共同参与创造和传承的。

民俗是约定成俗的社会普遍传统的风尚和喜好,并被社会承认的社会现象。

民俗的群体性

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民俗是民众共同创造和传承的

(二)集体性不排除个人的因素

一些民俗事象初始于个人,得到集体的响应和参与,而形成民俗。

例:据考,朱元璋建都南京,除夕令全城官民作春联,并亲为大臣陶安撰联。除夕挂春联的习俗大盛。

(三)在流传中体现集体性

民俗在传承过程中,变得复杂和丰满,是集体加工的结果。

以春节为例:春节的流变就体现了集体性。

春节又称“过年”。

《说文》释年:“谷熟也”。

《尔雅》:“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

虞曰载。年者,取禾一熟也。”

表明:“ 年” 为禾谷一熟;商以年为“祀”,表明“年”与每年一次的祭祀有关;甲骨文的“岁”为斧子砍断人的双脚,作牺牲状。

民俗的类型性

又称民俗的模式性,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是集体创造、流传,形成的民俗特点。

例:民间故事的类型性。

世界各地存在很多情节基本相同,形式大同小异的民间故事:两兄弟型、灰姑娘型、蛇郎型、田螺姑娘型、狼外婆型、呆女婿型、巧女型、机智人物型、地主长工型……

(二)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

?传承性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

?扩布性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上传播的拓展性;

世界各民族分别在不同的舞台上演出了风格各异的文化正剧。结构都由昨天、今天、明天三个部分组成。

中国民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属于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既包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目前已经消失了的民俗文化事项,更应包括目前仍然存在的那一部分民俗文化事项。

传承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教化功能,并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2.民俗传承积极、主动,有目的的进行;

3.表现为内容和形式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即某项民俗事象的核心和母题依然保留。

扩布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受功能的制约,有条件的向周边地域

和民族渗透;

2.对异地、异民族民俗文化的吸收、消

化和加工;

3.扩布方式的不同。

(三)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

?民俗一旦形成,大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在稳定的发展中,形成一定的模式,具有民俗的类型性和模式性。

?同时,民俗生活又呈现出一些显著的变化中国有哪些民俗文化起源现状民俗意义中国民俗文化第一章民俗与民俗学什么是民俗?(组图),体现着民俗的演进发展。

民俗的稳定性

中国民俗文化第一章民俗与民俗学什么是民俗?(组图)

经济基础不变,民俗文化就稳定。不少的民俗传承至今,说明民俗文化的稳定。

例:春节:辞旧迎新

清明节:祭祖

端午节:驱瘟逐疫

中秋节:祭月

民俗的变异性

造成变化的原因:

1.语言和行为

口耳相传的传承手段。田野考察例证:民间故事都有异文。

2.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成变异

例如:端午节习俗。(核心习俗驱瘟逐疫未变)

江南:划龙舟、吃粽子、喝搽雄黄酒、带香包。

西北:插杨柳、喝搽雄黄酒、拴五色丝线、带香包。

3. 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使民俗产生变异

例:婚礼、丧葬。

4.受民族心理的影响使民俗发生变异

例:中秋节:蒙古族不过中秋。

原因:第一,不是本民族的节日。第二,汉族

的中秋节后来附会上“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内容。

?土家族过年:比除夕提前一天。原因:传说与一次战争有关,敌人进攻,无法在除夕这天过年,只好提前,从而成俗。

(四)民俗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民族性:

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地域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使各类民俗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

地域性

民族性和地域性

(五)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主要表现在信仰、崇拜、祭祀、祈攘、禁忌、占卜、巫术等方面,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正是民俗原始性和神秘性的反映。

原始性

?“上刀山,下火海”、“吞筷条”、“上刀梯” 以及面具舞的表演。

四、民俗的发展

(1)原始民俗: 商周前远古蒙昧,多巫术占卜、图腾文身和万物有灵。

(2)上古民俗:汉代前重鬼神、卜筮和占验,汉代形成较稳定的汉俗。

(3)中古民俗:隋至宋代生活情趣增强,封建文化和市民风俗确立。

(4)近代民俗:元至清代都市民俗繁盛中国有哪些民俗文化起源现状民俗意义,蒙、满、汉俗融合发展。

(5)现代民俗:辛亥革命后废除封建、移风易俗、逐步西化。

民俗的变迁

(1)民俗变迁的原因:

民俗社会内部发展;不同社会民俗文化的接触或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

(2)民俗变迁的类型:

无意识变迁、有意识变迁

民俗的变迁

(3)民俗变迁的原因:

①发现和发明带来的民俗文化创新;

②民俗文化的传播扩散带来的互动、选择、采借和整合

③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改善带来的社会文化进步

④民俗文化长期互动、采借、适应带来的民俗文化涵化

⑤民俗文化的恢复和重新解释;

⑥以强制性手段进行社会革命和制度改良。

四、民俗的形成

1、经济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俗作为一种文化事象,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的产生总是受到经济基础,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经济基础对民俗的产生中国有哪些民俗文化起源现状民俗意义,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

民俗的变迁

①发现和发明带来的民俗文化创新;

②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改善带来的社会文化进步;

2、政治的原因

?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民俗又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的和政治的影响。剥削阶级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一方面利用落后民俗愚弄人民;另一方面用强制手段,改变原有的民俗,以适合自己的需要,以强制性手段进行社会革命和制度改良。

3、宗教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传承的民俗事象,是由原来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