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俗文化:区域社会转型的精神动力与文化认同基础

东北民俗文化:区域社会转型的精神动力与文化认同基础

东北民俗文化 :区域社会转型的精神动力3吉国秀(沈阳师范大学 社会学系 ,辽宁 沈阳 ) 摘要 : 东北民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可供开发和挖掘的传统文化资源东北特有的民俗有哪些,还可以为区域社会转型提供文化认同的基础 ,减缓社会转型带来的风险、震荡和不确定性。 最为重要的是 ,以创新精神和包容精神为代表的地方民俗文化特质 ,为区域社会转型提供了 精神支撑。 东北民俗文化的本质是区域民众理解他们在当代世界中位置的一种途径和方式 ,是区域民众理解宇宙和现在的凭藉与根基。 重新认识和寻找东北地区的创新精神与包容精神 ,找回失去的区域文化认同 ,完成民俗文化的创新 ,以民俗文化的发明与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东北特有的民俗有哪些,从而实现社会转型的平稳过渡 ,也许是东北区域社会转型的可行路径。关键词 :民俗文化 ;东北 ;社会转型 ;精神动力中图分类号 : K89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2 - 3291 (2007) 05 - 0085 - 05 如同马克斯 ・ 韦伯所强调的 ,新教伦理所包含的资本主义精神为当时的社会变迁东北民俗文化:区域社会转型的精神动力与文化认同基础,即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精神动力一样 ,目前东北所面临的社会转型①同样需要一种精神支撑。

这种精神上的驱动力和支撑并不是一种需要引进和消化吸收的力量 ,外在于地方性 ,而是蕴含于原有的区域民俗文化②中 。 于是 ,如何寻找东北传统民俗文化中的创新元素 ,进行区域民俗文化的发明与创新 ,就成为当务之急。一、将民俗文化拉回到社会转型问题的中心关于区域社会转型的动力问题 ,传统研究大多从有形的经济因素来寻找东北特有的民俗有哪些,而对于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制度因素关注得不够充分。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新经济社会学、新制度经济学以及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东北民俗文化:区域社会转型的精神动力与文化认同基础,将区域社会转型研究引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其中 ,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将社会因素、制度因素等引入到社会转型的分析过程中 。 运用新视角的研究发现 ,包括文化传统、社会网络、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政府制度等在内的社会与制度条件 ,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社会转型的重要前提。 而基于民俗文化的创业精神或者企业家精神 ,以及基于社会资本或社会网络的社会关系体制 ,是影响与决定一个国家或区域社会转型方向的关键动力 。 这一发现 ,对于重新认识东北地区的社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东部沿海地区相比 ,历史上曾经辉煌的东北地区 ,在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却相对滞后。

造成这种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体制上的原因 、机制上的因素 ,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其中 ,没有充分激活东北民俗文化的深厚积淀 ,并把这种优势与区域社会转型有机结合 ,而单向度地考虑经济因素的作用 ,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 一个区域没有先进、厚重的文化底蕴 ,就难以2007 年 9 月第 35 卷 第 5 期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of L ( and )Sep. . 35 No. 53①②收稿日期 : 2007 - 07 - 02 修改日期 : 2007 - 08 - 20作者简介 :吉国秀(1971 - ) ,女 ,辽宁清原人 ,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 ,法学博士。 主要从事区域民俗学、应用社会学研究。基金项目 :辽宁省教育厅项目人文社科 A 类 ,项目编号 :。传统发展社会学研究的学术传统主要有两种 :一是现代化理论 ;二是发展理论。 而中国 、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变迁 ,对传统发展社会学研究提出了严峻挑战 ,并为新发展理论提供了 机遇。

东北民俗文化:区域社会转型的精神动力与文化认同基础

孙立平据以提出转型理论 ,用以概括上述国家的社会转型实践过程 ,即从传统经历社会主义然后走向现代的过程 ,或者是传统与社会主义同时走向现代的过程(孙立平. 社会转型 :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社会学研究 ,2005 年第 1 期) 。 本文中的社会转型就建立在如上概念界定的基础之上。这里的民俗文化采用钟敬文的定义 ,是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民俗 ,即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的总称。 它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钟敬文. 民俗文化学 :梗概与兴起.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