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上,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国的历史上,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整个国家的官方统治思想就是儒家思想,从此后2000余年在没有变化。无论哪个朝代,哪个民族统治这片土地。

汉武帝、唐太宗、元世祖、清圣祖。这些历史上汉族或少数民族的皇帝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儒家。

儒家也在这2000年中高枕无忧,皇帝轮流做,儒家不会换。

可以说,儒家子弟就是古代2000余年来的金饭碗。

如果用道家思想治国,而不是儒家 国家会强大到你想象不到

2000多年来受人祭祀的孔庙。图为台北孔庙

鸦片战争以后,儒家就捧着这个【金饭碗】而不思进取,坐视清朝衰落,而没有进行政治思想改革;清帝退位,对于他们不过就是换一个公司继续打工而已。他们最为封建皇权统治的思想利器,永远不会丢掉这个【金饭碗】。

或许你就设想过中国的历史上,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果历史上中国的统治思想不是儒家,而是法家或者道家,那么中国的历史又会如何,是否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感谢我们的先辈们有详细记录历史的习惯,可以留作给我们的后来人的借鉴和参考。

而以史为镜是观察曾经发生的兴亡更替,也是华夏民族一贯的优秀传统。

如果用道家思想治国,而不是儒家 国家会强大到你想象不到

以铜为镜中国的历史上,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唐·魏征

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姜小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挽回了周王室的尊严,也拯救了中原的华夏民族于北方游牧民族的 的蚕食之下。完成了至高无上的政治事业。

这一时期的齐国统治思想既是管仲发起齐法家思想,但是齐法家思想的来源确实道家思想。

管仲提出了【君道无为】的观点。 这个观点和道家的【无为】思想一致,并且管仲将这样的道家指导思想运用在了实际的治国理政中。

【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本性而为之。管仲和老子都认为有一个道德本体,他【无所为,但又无所不为。】

从道家思想为核心的管仲,将道家思想运用运用到了法家思想力。

在治国理念中,管仲将国家比作人体,君王比作人的心。也即是君主为一个国家的核心。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盈,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 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

心可以可以控制九窍,但不能代替九窍的作用。心可以控制耳朵去听,眼睛去看,舌头去尝,手去触摸;但是不能代替耳朵去听道家的政治思想是仁政对错,眼睛去看,舌头去尝,手去触摸。

所以君王的应该按照【道】的原则治国,不去干预群臣的职责,而只需要做好君王应做的事情,这样天下就可以大治。

管仲将君王所需要的职责分为两种:即掌握立法、以及录取人才等两种决策权。

君王依赖【道】的原则立法出令,从此就可以处于逸乐的地位,这就是君道无为。而臣子们就需要按照君王的立法兢兢业业,勤劳努力地去执行。

这就是老子说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如果用道家思想治国,而不是儒家 国家会强大到你想象不到

【道】;华夏文明思想的源泉之一

很显然,历史告诉我们,齐桓公运用道家思想为和核心的法家治国思想策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于是,齐桓公继位的第六年,齐桓公在周天子的正统的名义支持下,联合诸侯国进攻宋国,宋国不战而降。

齐桓公八年道家的政治思想是仁政对错道家的政治思想是仁政对错,在鄄地会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

其后又带领诸侯主防御北方的匈奴人;进攻南方咄咄逼人的楚国人。

胜利来得顺其自然,又出乎意料。然而,真实的世界或许就是这么简单,齐桓公遵循了【道】的原则治理国家,于是就建立震古烁今的伟业。

回到1840年,如果当时清王朝政府,使用了道家思想治国国家。

那么他们就不会大搞【文字狱】,因为做文字是学者的事情,君王不能干涉。这样华夏民族的思想就不会被禁锢,以至于近代以来如此愚昧。

华夏民族也不会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因为不会再有【海禁】的法令。君王不得干涉民众研究航海术。

也不会军事领域打不过别人,民众会自行研究技术,而不是被斥责为奇技淫巧。

如果用道家思想治国,而不是儒家 国家会强大到你想象不到

所以,如果是道家思想治理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会强大到你想象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