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荣:对道教在世界传播的几点思考

9月24日至25日,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在江苏省镇江市茅山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以“崇道尚德·与世偕行”为主题,由中国道教协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江苏组委会承办,香港道教联合会、澳门道教协会、台湾中华道教总会协办。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道教界代表、专家学者等500余人出席。以下是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陆文荣的发言全文:

陆文荣

海南省道教协会会长

对道教在世界传播的几点思考

道教如何在世界传播?向世界传播什么?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之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能做些什么?这是摆在道教界面前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

来镇江前,我不由得想到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镇江考察时,首次提出的“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论断。因为我们道教的自身建设与传播,同样需要树立这样的健康观,即以“全民的、健康的道教发展与传播”为己任。

陆文荣:对道教在世界传播的几点思考

下面我谈谈对道教在世界上传播的一些思考,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健康自身,革故鼎新

道教的世界传播,我认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道教自身,通过人将道教传给世界上的其他人,是人与人之间健康、和谐的沟通、交流和传受。广义是指将道教的思想、文化、艺术、哲学等,融入中华整体文化中,向世界传播。而任何传播,都需要健康、优质的平台载体,涉及人才、工具、手段、环境、政策,经费等要素。

然而,我们从狭义方面看,就会发现道教在世界传播的要素上,仍存在众多短板。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我国对外开放持续深化的“一带一路”建设为例,在一批实打实、沉甸甸发展成果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道教文化,成绩如何?道教界应有自知自明。

换而言之,我们要有问题意识,就是对自身,对传统,对当下的处境进行深入的反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我这里要强调的是,僵化性的文化无法保持自身的活力。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释道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当代,佛教有“人间佛教”,儒学有“新儒学”,道教界有同仁提出了个“生活道教”。纲举目张,“人间佛教运动”的提出,是个纲,它的内涵更丰富深刻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这是佛教内部自救与救世界的觉醒陆文荣:对道教在世界传播的几点思考,是一种变革,更易在世界传播。“新儒学”也是个纲,也出现了众多新儒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大批著作,佛儒在当代的变化,都给世界带来了一定的价值取向。但是道教的“生活道教”,并未形成纲。一些教内人士和研究道教的专家学者都担心道教被边缘化。

所以说,中国道教要有反省自身、反省传统的问题意识,树立与时俱进的现代性新观念,突破道教与世俗社会双向互动模型的瓶颈,必须具有对现世的人文关怀和对来世(彼岸)的终极关怀。只有仙(天界),凡(尘世),鬼(幽冥)三界是不行的。道教的本色就是以道为最高境界,以德为基本修为,敬畏生命,护养生命,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性命双修,身国共治,行善积德,济世利人。这些思想内涵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成的,但这一切都没有走出道教自身。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做些什么能使中国道教展现出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主体化、理性化、普世化和事业化,增强我们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能否对自身进行深层次的颠覆和重构,对“教理”“教制”进行深层次的改革,至关重要。

那中国道教如何在世界传播?

我认为要发挥现有资源优势,着力于在广义的传播上下功夫。

二、健康渠道,共享共赢

中国文化随着中国的强大,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因为就整体中国文化来讲,以及中国文化对外战略层面讲,它的传播要素是健全的。中国道教只有融入整个中国文化对外战略,才能在世界传播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应该着力做好以下两点:

1、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提供哲学的思考。

因为道教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利用阴阳的流转变化,揭示了万物发展的演变,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围堵打压,这一切都压不垮中国人民,中国走上复兴之路是不可逆的。因为时和势都在中国一边。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上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就专门讲到了势,他引用了《盐铁论》的句子:“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势”。意思是说,要想得到粮食的人,就一定要遵守农时,想治理好国家的人,必须适应时代大势。这实际上就是道教的道。西方人在形式研究中,重点在形,侧重于地理与区域的关系,目的是取得胜利。而中国人研究重点在势,也就是道,重点在确定地势空间中的力量(资源)与战略目标下的匹配关系,目的是不能因胜而败。当然了,这种例子还很多,不一一例举,总之,道教的思想是个哲学宝库,期待人们去挖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更多的思想贡献。

2、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提供有形的软实力。

道教中的哲学、武术、医学、音乐、礼仪、典籍都是中国文化中的软实力,是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要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助力。

这就需要以道教文化载道,以道教文化传声,以道教文化化人。如,中国道教的博大精深,医者治人的崇高品德,彰显中华民族善良的情操,以道教礼仪、仪式等庆典活动,将中国礼仪文化彰显中国大一统的概念,中国道教的武术,显示出中国人民历来就強体魄,重技击,不畏强敌,以柔克刚的良好品质。中国道教的大同世界、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体现着中国价值,中国式的信仰。总之,要将以上的这些道教文化纳入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纳入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中,使其在助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作用。

陆文荣:对道教在世界传播的几点思考

实际上,我们并不缺这些软实力。

900多年前,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在镇江写出了《梦溪笔谈》。这部巨著,被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11世纪的科学坐标”,被英、法、德、美、日等国家翻译出版。而在《梦溪笔谈》中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就有很多道教故事、道教文化。譬如“岁首画钟馗于门”——新年画钟馗当门神,“紫姑神下凡”等故事。

这些,已经为我们在新时代如何借船出海,向世界讲好道教故事,提供了重要借鉴。遗憾的是,我们在很多时候,并未摸好底、选好点、借好力、用对力、造好势。

以同样在900多年前于镇江写下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苏东坡为例。他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在全球也有众多粉丝,形成了走向全球的“东坡热”。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苏东坡年少时就师从眉山道士张易简,在故乡的天庆观读书,接受道教启蒙,长大后还因负责管理相传老子曾经在此传道的成都玉局观,而多了一个雅号“玉局仙”?

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三、健康理念,与时俱进

9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主席《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习主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陆文荣:对道教在世界传播的几点思考,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主席还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五个方面,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深刻阐释。

对于道教而言,这五个“突出”均是我们做好全球化传播的必由之路。其中,守正创新尤为重要。

道教的现代化,是对道教的新挑战。是旧道教新命运,必将使道教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如习主席所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在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中,中国道教是默守陈规,还是求创新发展。是服务于当代社会,还是死抱着旧的陈规陋习。

实际上,道教有许多好的思想可以创新,运用到当代社会中。如,共同富裕。道教《太平经》认为社会一切财富是天地与人共同拥有的,不应为少数人独占。应当在社会生活中流通分配,使人人都能获得最其码的生活需要。提倡“推通周足”,广泛投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践行“周穷救机”,富有者发财物救济穷人。要求“智者当苞养愚者,力强当养力弱苗,后生当养老者”。

还有道教在生态文明、科技兴国、健康中国、信仰中国等方面都有资源和传统。主要是在传承中如何创新,将这些传统融入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融入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中,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态在周边乃至整个世界落地生根,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向世界。

内修道德,外塑形象,广结善缘,造福天下!

2023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