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哲学园地中一方十分活跃的学术领地。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范畴和观点关于道家思想的论文题目,在中国哲学史上独 放异彩,并给予后世以深远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研究老子的哲学思想,既是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同时对现代社会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老子思想的几个基本的范畴,这部分也是整个 论文的基石。第二部分探讨老子思想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以及社会政治理论。第三部分以 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冲突作为介入点,着重阐述了老子思想在解决五大冲突方面的 合理内涵。本文在组织材料上力求突破传统方式,并在“老子的现代价值”这一章里渗 透了自己的一些体认和理解。 关键词 自然无为 Abst ract Abst ract Taoi smi tradi ti onal , whi ch wide range phi ., , vi ews ch have ori gi nal ment phi .In hist ory, her ’S phi nat ngChi nese tradi ti onal cul ure,butal so have si gni fi cant enl ety. ns .Thefi rst chapt er ’S ,whi ch one on.The chapt er di al pol es ’S .The hird chapt er st ng solvi ng hefi ve confl bei ngs 21st cent ury .The whol ti onal met hod ng al esmy andi ng nthe chapt er ’S ues. Key words Dao Sel 乒—so Act Il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塑乏』虱墨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口,在——年 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不保密口/o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吖”)作者签名:皇主函! 我之所以选老子哲学作为我论文的题目,最主要的原因是对老子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虽说八十年代以来,有关老子思想的论文论著发表了很多,但我认为老子思想研究 仍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应该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 国内对老学研究的现状: (1)打破了关于判定老子的阶级属性和老子哲学的唯物和唯心主义的限制,在研 究方法上,突破了把老子思想分成自然观、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政治思想等几大 板块来分别研究的老路子,老子的研究方法呈现了灵活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很多学者从 比较研究的角度来把握老子的思想,把老子与先秦的孔子、《周易》等比较研究,特别 是把道家思想与儒家、墨家、法家等学派进行比较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成为近年来研究 方法上的一个新的突破。 (2)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角来关照和把握老子思想,是近年来老子哲学研究领 域的又一重大的突破。不少学者在“把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条主 干”的说法上达成了共识。这就有助于揭示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地位和影响,有助于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和基本面貌。这是近年来老子研究 的一个重大收获。 (3)最近的出土文献对老学的基础性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尤其是1974年长沙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和1993年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问世,引起 了学术界极大的兴趣。陈鼓应等学者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和郭店楚墓竹简 《老子》与通行本《老子》进行了比较研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老子思想提供了宝贵的 资料。 (4)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受到了愈来愈多的广泛关注,这是老子研究领域的又一重大开拓。老子思想作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哪些现代意义和价值,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哪些 积极作用,老子将如何走向世界,可以说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才刚刚开始,需要更深入的 探索和回答。

国外对老学的研究现状:可以说,中西文化的交融经历了两个大的历史时期。前一 个时期是17世纪左右,由欧洲在中国的传教士介绍过去的东方文明和孔子、老子等东方哲人的思想,给欧洲人为自己寻求新的社会思想秩序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照。近年来 西方人把目光第二次转向东方,由于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繁荣的同时,也 出现了种种问题和危机,尤其是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的危机,随着环境的污染和生态 危机的日益恶化,西方人不得不检讨自身的文化和哲学的传统,从而进行了一系列自我 剖析。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东方思想再次引起一些西方学者的兴趣,有的甚至把把老 子和道家的自然学说奉为“圣经”,经常引用,努力寻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际关 系、心灵关系的“大道”。欧洲的现代哲学家们在东方找到了老子哲学,并试图将其与 希腊哲学联系起来,为现代西方哲学开创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老子哲学是一座宏伟的殿堂,其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珍宝,对它的探索是永远没有 止境的。本文拟从剖析老子思想的基本范畴入手,进而论述其在修身、处世、治国、用 兵诸方面的深远意义,揭示其在化解人类面临的种种冲突方面所可能有的现代价值。 第1章老子思想的基本范畴第1章老子思想的基本范畴 老子所创立的学派之所以称为道家,就在于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哲 学体系,从“道’’的高度考察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中最为抽 象、思想性最强、含义最丰富的范畴,也是老子学说的核心。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哲 学达到了很高的理论水平。“道"字在《老子》书中出现了七十多次,有些地方它指形 而上的宇宙本原、本体和万物的运动变化的规律;有些地方指人类生活的准则;有的地 方,它又指人类所能获得的最高思想和智慧;有的地方,“道"还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 界,甚至是社会政治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本章对“道"的五个基本范畴“无”、“反”、 “柔”“静”、“自然、无为’’加以剖析,从而对老子的核心思想“道"进行梳理,以展 示这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1.1无 “无”是老子赋予“道”的最基本的属性,在老子那里, “道”是一个无名、无 象、无声、无形的浑然一体的东西,老子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以下引《老子》只注章名)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关于道家思想的论文题目,名日“微”。此三 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十四章) 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存在了。人们不知道它叫什么,就称呼 它为“道”。为什么不知道它的名字呢?因为我们既听不见它的声音,又看不见它的形 象,也触摸不到它的形体。“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它不是一个具体形象的东 西,既然没有形体,当然是“不可名”了。老子为什么把“道"设定为无形的呢?因为 “道"如果是有形的,那它必定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而存在于特殊时空的具体存在之物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版。(本文引《老子》皆据此书)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是有生灭变化的,而在老子看来,“道"是一个永久存在的东西;为什么老子又要反复 强调“道"是不可名的呢?因为有了名,就有了规定性,就会被限定住了,而“道’’是 无限性的,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 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道家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信.(二十一章) “道"虽然没有固定的形体,也不是一个具体形象的东西,但它并非空无所有,“其 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都说明“道"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老子既要说明“道”并非空无所有,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又要说“道"是一个无形 无象的东西,强调作为世界本体之“道’’与具体事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那个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及思维水平都比较低的时代下,老子试图找到一个作 为世界本原和根据的最高的本体。老子敏锐地感觉到,这个本体是不能在万物的范围内 寻找的,因为万物是可以感知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最高的本体必须是超感觉的、绝对的 存在。宇宙万物生于天地之间,但是老子认为,天和地也不能作为万物的本原道家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天 地也是可以感知的,是具体的事物。因此老子大讲“道"不同于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说 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等等。但是只强调“道"这种形而上的特殊 性,很容易否定“道’’的实存性,使之成为空洞的、虚无的非存在,空虚的不真实的东 西怎么可能成为世界的本原呢?于是老子又大讲“道”的实存性,但是实存性讲多了, 又容易湮没它的特殊性,难以同形体世界中可感知的具体事物区别开来,失去了作为世 界本体的资格。面对此难题,老子又提出了“有”与“无”这一对范畴: 天下万物生于“有”关于道家思想的论文题目,“有’’生于“无”.(四十章) 老子认为,“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具体的事物,要么“有",要么“无”, 不可能既“有’’也“无"。“道”则不然,它是超经验的存在,相对于可感知的具体事物 而言,可以称之为“无"。只有这样,“道"才能从可感知的具体事物中脱颖而出,成为